肥东圣泉中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时间:2011年10月24日 授课人:刘磊
地点:高一(15)班 课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课标分析:
1、能从光照图中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2、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分析生活当中的地理问题
(1)确定地方时 ;(2)确定地理纬度; (3)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 (4)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 (5)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
二、教材分析: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材正是抓住这两点来分析,教材设计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上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提问、读图、析图、绘图等将新旧知识搭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规律。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
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得出的规律,并将此
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五、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六、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七、学法指导:启发诱导,精讲多练。 八、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法。 九、教具:地球仪、小黑板。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去年6月15日,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 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通过演示太阳视运动,辨析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并解释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00,晨昏线上(H=00),白天0(H>00),黑夜(H<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演示书本P19图1.23“ 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得出以下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试图解决原因。 设计意图 举贴近生活的事例,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 推进新课 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掌握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要求学生辨析夏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日)时,、北京、悉尼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过渡 从a图中可以看出:当太阳直射在北回 归线上,H=900,此时赤道上H=66034’,从中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某条纬线的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由此可以看出,某条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太阳高度减去某条纬线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的纬差,同一半球半球的纬线差为两者之差,异半球的纬线差为两者之和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H=900-纬度差(同减异加) 练习:求北京(400N,1160E)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引导学生据图理解知识点,巩固知识。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教学反思:
十三、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P14 6、7、8
课时训练P65 11、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