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篇素质教育的好作品——儿歌《赶集》赏析

一篇素质教育的好作品——儿歌《赶集》赏析

来源:吉趣旅游网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

经典解读

一篇素质教育的好作品

——儿歌《赶集》赏析

李长风

内容摘要:儿歌,是指没有乐曲、靠语言本身的音韵而能吟唱的歌谣,一般叙写儿童生活和适合儿童接受的生活。好的儿歌一般都富有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是各民族文学宝藏中的珍宝,很有必要引导少年儿童欣赏接受。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优秀童谣、儿歌。《赶集》这首儿歌方言特征明显,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形象鲜活,详略得当,描绘了儿童赶集目不暇接、喜闻乐见的场景,又抒发了孩子们好奇、欢快的心情;既能极大地开阔儿童视野,认知桃杏、栗子、核桃等常见果品的特点,也能引导儿童热爱和珍惜生活,更加尊重家长和劳动大众的劳作成果,促进其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赶集;儿歌;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

儿童歌谣,古代一般叫“童谣”,《左传·僖公五年·正义》中说:“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尔雅》中谈道:“徒歌曰谣。”《说文》谣注云:“从肉言,谓无丝竹相和之歌词也。”百年民俗学开创者、北京师大教授钟敬文《关于孩子们的歌声——序黄诏年君编的儿歌集》概括为“儿童本身所作所唱的及别人为他们而作而唱的一切歌谣”,故现代统称“儿歌”。我们在前人基础上,对儿歌作如下描述:是指没有乐曲、靠语言本身的音韵而能吟唱的歌谣,一般叙写儿童生活,或儿童感兴趣的生活。好的儿歌一般都富有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动作性强,可以一边活动一边吟唱,深受儿童喜爱。儿歌,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语言、文学、审美、文化、生活、科技等多方面知识和素养能力教育的好材料。儿歌,作为语言艺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28 .

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也不同于音乐

等听觉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它必须借助语言文字,结合读者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和文化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才能进一步在头脑中再造生活表象,进行审美欣赏。从外到内,一篇儿歌作品大致可分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次。儿歌的语言层面,类似儿童绘画,特别强调语音明朗、词语简洁明快、色彩单纯鲜明、节奏和谐。中华大地,各地都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好儿歌。30年来,笔者发掘、整理儿歌作品,发现:朱天民的《童谣》《各省童谣》、白寿彝的《开封歌谣集》、马客谈的《儿童歌谣》、汤增扬的《小学生歌谣》、朱雨尊的《民间歌谣全集》、高殿石的《中国历代童谣辑注》、尹世霖编的《中国儿歌一千首》等,都汇集收入了很多美好的童谣、儿歌。其间,作为主要成员,策划和参与完成了浙江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周晓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著作《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填补国内空白;主持完成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儿歌的发掘整理与审美接受研究”,编写教材《儿歌审美教育120首》,在山东泰安多所幼儿园实验,深受学生、教师、家长欢迎。很多儿歌作品植根乡土文化,经过历代长久锤炼、打磨完善,从各方面闪耀着真善美的光华,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和专业工作者用心赏析、深入研究、传承弘扬;选择其中特别精美的选入幼儿园、小学语文教材,对幼童进行语言训练、情感陶冶、认知扩充、节律掌控、想象放飞、意念统领、合处交往等,有着重大的意义。凭借着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劲风,笔者现向读者朋友推荐山东青州文化圈的儿歌《赶集》,就是一首流传

广泛持久、文质兼美的传统儿歌。这首儿歌叙写的是古文化深厚的齐鲁腹地、4000年前夏朝东部行政区青州的中心地带——今青州、临朐、寿光一带,儿童随家长赶大集、逛市场的情景。作品形象生动,具体鲜活,文化丰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是一篇儿童素质教育的好作品。为了便于交流,向读者呈上原作:

《赶集》(山东青州)小叭狗,戴铃铛;稀里哗啦到集上。要吃桃,一包毛;要吃杏,焦巴酸。吃个栗子刚面丹,吃个核桃上了天。

——笔者搜集整理儿歌的语言一般都节奏明快,韵脚鲜明,具有天然的音韵美,很容易走进幼儿的心田。其次,儿歌还能引领儿童认识很多文字、关键词语,十分有利于开展语文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累很多乡土文化、生活知识,增强儿童对生活的体验、感知和友爱等情感。单就字词教学来说:赶集、小叭狗、铃铛、稀里哗啦、焦巴酸、核桃、面丹等词语,都值得家长和老师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和孩子用心体会。小叭狗,一种体型较小、体态较胖、憨态可掬的常见家养宠物。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很多农村家庭都养着看家狗。但最近几十年在城市和乡村都有一些人养藏獒等大型烈犬,经常对邻居、亲友甚至主人造成意外伤害。需要特别提醒:生命最重要,对于幼童,不是自己家养的狗,无论是陌生人的还是亲友的,无论大小,都要远离! 一旦被狗咬伤,应当立马到医疗机构去打防疫疫苗,绝对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铃铛,拴在驴马脖子上起喇叭作用的空心装小珠的球体,很多人也常常在自己心爱的小狗脖子上挂上小铃铛,随着小狗的身子晃动,铃铛会发出“叮叮当当”有节奏、悦耳的声响。稀里哗啦,响声词,多个铃铛有节奏、一起响动的声音。焦巴酸:青州、临朐一带的方言词汇,也说“焦酸”,很酸很酸的滋味,焦“很”的意思,“焦黄”,很黄的意思,如初春的连翘花等颜色。刚面丹,“面丹”是又软又甜的滋味,“刚”也是青州、临朐一带很有特色、广泛应用的副词,“很”的意思。刚好,刚能,刚喜欢等等,同学们也可以用“刚”自己组出很多词组。“面丹”,吃栗子又软又香甜的感觉。“上了天”,极言高兴的心情,好像飘飘欲仙要到天堂一般。.经典解读 .

赶集,是北方人汇集、交易、交流货物的

活动,南方一般叫“赶场”或“赶圩”。集是指农村与城市露天或半露天的集贸百货市场,统称为“集市”。农村,一般五天一个集,不同于庙会可以一连数天;农村讲究实际,最长的集是腊月小年前后,接近一整天;最短的,在农忙时节,也就一两个小时。十几个个自然村之间,每逢农历的一和五、二和七、三和八、四和九的日子,轮流赶集。每到集日,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十分热闹。大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集市,出售自家的产品,买回需要的粮油、蔬菜、瓜果、农具、日用百货等生活生产所需;孩子们常常跟着大人一起赶集买东西,看热闹,长知识,添乐趣。生意人更是天天赶集,买卖交易货物。赶集,也是乡亲们之间重要的交往形式,“赶集唻?”熟人见面,随意打个招呼;很久不见的亲友,往往是忙里偷闲聊上一会儿。“借光——借光——”,挑担、推车的,老远就吆喝着……到了最拥挤的腊月大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是经常的,被人踩了脚、挤了腰是常事儿,忙着买要紧的年货,谁也不会太在意。孩子们,不去凑大人的热闹,他们赶集为的是看年画儿,租看小画书,赏捏面人儿,瞧卖五香面儿的研磨香料,听那带曲调的五香面歌谣,凑到鞭炮烟花市,远远地看闪闪烁烁的烟花,听鞭炮震天的响声。赶集,是农村重要的物资交易和集散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和民俗文化景观。比较大的集市,分多个区域,有粮食市、蔬菜市、果品市、海鲜市、药材香料市、大牲口市、猪羊兔等家畜市、鸡鸭鹅等家禽市、木材家具柴草市、农资农具市、苗木花卉市、布匹成衣市、日用百货市……农村集市的大小、规模和所卖的物品,是随着季节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自然调节的,在春节前,除了平时交易的物品,年画挂历门联市、鞭炮烟花市、香火纸钱市买卖特别兴旺,而开春前后,生产资料市场则相对齐全。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喜爱把笔墨、镜头对准集市的场景和人物,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和镜头。赶集,成为一代代乡民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转和文艺作品吸引人的情思怀想。

到农村赶集和在城市逛超市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这不仅体现在:超市有监控,集市没有;超市里外地商品比较多,集市上大部分是本地区的产品;超市的货物包装比较精细,集市的菜蔬果品多数都是刚从地里出产,没有仔细打理、直接运送到顾客面前,一般更加新鲜;较大的超市虽然也有导购,集市上却可以和农民

. 29 .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

更自由、深入地交谈:了解蔬菜、水果的收获,粮食的收成,体察和观赏农民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大叔大婶们那淳朴、善良的欢笑和忧伤;听年长的人介绍各种蔬果的特点、养生保健的作用,生姜、地瓜的保存;关键是,你买他们产品时,他们的兴奋和感激之情,这在超市是永远体会不到的。所以,农村出身的一些教师、公务员,虽年过半百,仍然喜欢到城郊露天的农贸市场赶集,既能买到农家新出产的果蔬,更能体会满满的乡情,找回童年的很多美好记忆。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村的集市都建起了大棚,盖起了房子或垒起了柜台,赶集人都不用担心狂风暴雨和烈日暴晒了。较大城市,还专门建起了大型会展中心,赶集交易的就不是青菜、萝卜了,甚至连汽车、别墅、期货等大宗高科技值大钱的东西都包括在内。

刚才谈的是课文涉及的生字和比较关键的文字,是从语文识字教学角度说的;从写作角度来讲,可以说这首儿歌所写的主要材料;从文化学角度,可以说已经为读者提供了鲜活、丰厚的文化标本。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思路或者说跟着作品中人物,来欣赏这首儿歌,逛逛农村的大集市。《赶集》这首儿歌,主要叙写的是小朋友带着小叭狗,跟着家长去赶集,见到的集市上的一些情景。集中笔墨描绘的是农村大集水果市的热闹情景。水果市,准确地说应当是果品市,至少包括水果和干果。这首儿歌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描写家长带孩子去赶孩子向往已久的果品市。前面写的“桃、杏”两种时令水果,后边写的“栗子、核桃”是能长期储存的干果品。从所写的果品种类,聪明读者能看出这首儿歌写的是夏、秋两大季节,并不是机械地描写某一季节的某一次赶集的真实见闻,而是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想象、提炼和概括,或者说是儿童跟随家长多次赶集,重要见闻的集中回忆和喜悦心情的重新抒发。杏,一般是夏季小麦成熟的季节成熟上市。桃,不同地区的不同品种,上市季节差别很大,但是多数在夏秋两季。而栗子、核桃新上市都在秋季。栗子一般能保存到第二年春季,核桃一般能存放到第二年夏季。随着交通物流业的发达,集市上的水果打破地域界限,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桃子、甜杏、草莓、西瓜、苹果、大枣、葡萄、梨、石榴、山楂、柿子、栗子、核桃等北方常见果品之外,橘子、樱桃、蓝莓、香蕉、荔枝、椰子、榴莲、椰枣、山竹、猕猴桃、火龙果、牛油果等南方甚至外国进口的水果也越来越多。这首儿歌精选了四种——桃、杏两. 30 .

种鲜果,栗子、核桃两种干果。儿童来到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接不暇,丰富多彩的果品令人垂涎欲滴、真是眼界大开啊!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强烈的好奇心使他问问这个、尝尝那个。爸爸、妈妈赶集前想买什么,一般都预先计划,不溺爱孩子的家长一般不会允许孩子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随着家长、儿童的视线,一边了解果品的特点,一边选择。我们可以做更广阔的扩展链接:桃子,不仅色彩艳丽,芳香诱人,汁多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品种多样,南北方甚至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种植。全世界约有1000多个品种。我国幅员辽阔,出产的桃子多达800多种。桃花红艳艳的,艳丽夺目,各种桃树开花都在清明前后,但是成熟期差距很大。比较早的有“五月红”、“六月鲜”,比较名贵的品种有蟠桃、中华寿桃,有冬季才成熟的雪桃,仅我们山东就有个大汁多的肥城桃,有中秋节前后成熟、甜如蜜、便于运输储存的青州蜜桃。传统的品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表皮有一层毛茸茸的小刺毛,一不小心弄到身上会很难受。所以,当小朋友想要吃桃时,家长经常警告说“一包毛”!需要警惕。随着科技发展,最近几十年农业科技专家又培育出了没有刺毛的桃子新品种——油桃。杏,也是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常见水果,有几百个品种,在我国和全球各地均有广泛栽植。多数杏在果实不很成熟时吃起来会感到很酸很酸的,所以这首儿歌中才有“要吃杏,焦巴酸”的诗句。另外,儿歌中说桃“一包毛”、杏“焦巴酸”,也有家长找借口推延为小朋友购买的意思。对看到什么就要买什么的儿童,家长这种延迟购买行动,不仅能有效防止对儿童的过度溺爱,增进儿童对生活的期盼,学会期待、等待、向往,珍惜和感恩生活,还有利于教会儿童认真观赏、用心体验劳动果实的美,是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此,需要提醒的是:现在一些儿童被家长过度溺爱,把各种各样的水果一律用榨汁机榨汁,扔掉很多所谓无用的部分,把果汁直接倒、灌到嘴里,无论什么水果,都这样加工成液体,被囫囵吞枣地吞咽下去了。这就失去了亲口吃水果的过程,也就缺失了欢心咀嚼、仔细品味、用心体验各种水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各种素养和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桃、杏都是常见的水果,很多民谚都与桃杏等水果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坊的萝卜皮。”再如:“桃

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开花就赚钱。”“桃饱人,杏伤人,李子园里抬(或“肯”,是“容易”的意思)死人。”各地劳动人民凭着勤劳与智慧,培育出了很多果树的优良品种。这后边两首民谚都写到了“桃”和“杏”,但是情感色彩差距很大。第一首,是从热爱劳动、勤劳致富的角度,教导人们多植树,果树能够很快结果,既能换取钱财,又能美化山水田园。第二首,是从食物特性角度,教导人们认识桃、杏、李子等常见水果的养生知识,提醒人们杏不能多吃,多吃会伤人;李子吃多了,有可能走不出果园就死在里面!桃子是常见的好水果,《西游记》孙悟空看管蟠桃园,很多文艺作品都经常描绘令人喜爱的桃子。当然,包括桃子也不能多食,任何食物都不能一次超量多食。否则,有害于健康!健康、生活教育也是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写了桃子、杏这两种时令水果后,这首儿歌后边还写了栗子和核桃这两种北方常见的干果。鲜果容易腐烂、不易储运的,干果便于储存、不易腐烂。

诗歌,既能比较客观地叙述、描写社会生活情景、状态,又善于同时抒发作者的思想倾向、表现作者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情绪,并且结构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这首儿歌的后两句,从前面的鲜果市场一下子转移到干果市场,重点写了栗子和核桃。栗子有“铁杆庄稼”的美誉,能养胃健脾、强筋补肾、延年益寿!煮熟或炒熟的栗子味道又绵软又香甜,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最后一句“吃个核桃上了天”,极言核桃作为山珍、干果美味,既营养丰富,又有非常特殊的香味,咀嚼核桃仁时欢快、兴奋的心情:美滋滋地,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以上是这首儿歌呈现给读者的形象,这些形象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读者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的共同努力下,兴致盎然,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果农的庄园,甚至自己就是果园的主人,正在美化和管理着果园,亲手创造着美好生活。经过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会慢慢体悟到作品丰富的审美意蕴——也可以说作品的主题:水果,相对于粮食和蔬菜,不属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未脱贫的人们一般是不敢奢望的,是用来改善生活、提高品质的。《赶集》这首儿歌,呈现给小朋友很多可爱的水果,能够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读者的知识;寿桃(祝福老人)、鲜活的杏(兴旺)、甜美的枣子(早)、栗子(立子)、花花地生(男女交错、儿女双全,花生又称“长寿果”),

.经典解读 .

更主要的是提升生活品质,成为富贵吉祥、如意美满的美好象征!另外,歌颂劳动果实的美,增进对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和珍惜生活,更加尊重家长和农民的劳动,不过度消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文明观念。对于这样一首素质教育的精美作品,希望得到幼儿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不能因其鲜明的方言特色,就甘愿舍弃其真善美的价值存在。

《赶集》这首儿歌,还启发我们:写作不能面面俱到,要围绕表现的主要题旨,有选择地突出描绘重点对象,并且把事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感、认知、心理需求等主观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把作品写得精要得当而又韵味深长。

疫情当前,天地、自然、万物、众生,都在呼唤各国之间友好地对话交流、真诚合作、共渡难关。文学艺术最适合扮演国家、民族间友好交流的使者,天真烂漫的儿歌更是人类共同美的最佳体现,是真善美的化身。我想引用几位西方学者论述中国儿歌的话语作为本文的结尾:美国学者赫德兰得(Isaac T.Headland)就曾说过:“中国的儿歌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海洋。无论是儒士还是文盲,无论是皇帝贵胄还是贫民乞丐,无论是城里孩子还是乡下的儿童,他们都熟悉儿歌,会唱儿歌,从幼年就受到儿歌的身心具在的熏染。”“中国比英、美等国家都富有儿歌。”意大利人威大利(Victale)在所编的《北京儿歌》序言中说:“在中国民歌中,可以寻到一点真正的诗。”“这些东西,虽然都是不懂文言的不学的人所作,却有一种诗的规律,和欧洲各国相类似,和意大利诗法几乎完全相符合。根于这些歌谣,和人民的真的感情,新的一种国民的诗,或可以产生出来。”【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儿歌发掘整理与审美接受研究”的后续研究之一。】

注释:

①《Chinese Boy and Girl 》,转引【美】洪长泰著《到民间去》,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②转引楮东郊《中国儿歌的研究》,见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论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577页。

李长风,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美学与美育。

. 3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