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味柴苓降压汤为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48例

加味柴苓降压汤为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48例

来源:吉趣旅游网
• 186 •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3月第55卷第3期

加味柴苓降压汤为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48例

厉鹤1'2朱文宗\"

123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温州市瓯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温州32500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痰湿壅盛证加味柴苓降压汤临床观察

服用。

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1. 5

观察指标:①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当日 不同时间点测量3次的平均值计算。②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症状分级量化 标准制定,包括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 分别以0、2、4、6计分无或症状消失、轻度、中度、重度。 ③氧化应激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0D)、丙二醛(MDA)水平。④血管 内皮功能指标:采用盐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 (N0),内皮素-1(ET-1)采用放射酶联免疫法检测。1.6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处理用SPSS 19.0统计学 软件,分别应用;^检验、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与计量资 料的比较分析,以F<〇. 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收缩压、 2. 1

近年来,笔者对我院48例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 证患者实施加味柴苓降压汤联合西药治疗,取得的疗效 较为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 治的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 观察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1 ~ 77岁,平均63. 50 ± 8. 23岁;病程3 ~ 20年,平均 13. ±3. 71年。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0 ~ 76 岁,平均63. 75 ± 8. 62岁;病程3 ~ 19年,平均13. 39 土3. 4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1. 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1]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医辨 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原发性高血压痰 湿壅盛证的标准,以晕眩、头痛、头沉、胸闷、呕吐痰诞为 主要症状;以心悸、失眠、口淡、纳呆为次要症状;舌胖、 苔腻,脉弦滑。

1.3纳入及排除标准:分述如下。1.3. 1

纳人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 ~

80岁;③均处于高血压1,2级;④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 同意,并可以遵照研究方案进行临床研究。1. 3. 2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或3级高血压患者;

②合并心脑肝肾严重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疾病者;③对 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4治疗方法:分述如下。1. 4. 11. 4. 2

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 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予加味柴苓

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治 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5),且观察 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 05)。见表1。

表1两组治持前后血压水平比较U±s, mmHg)

组别

例数

时间治疗前

观察组

48

治疗后治疗前

对照组

48

治疗后

145. 96±4. 36*

93. 37±3. 52*

132. 34±4. 37#169. 21±5. 34

84. 24±3.47#101.86±4. 05

收缩压168. 78±5. 17

舒张压102. 02 土 4. 18

公司,国药准字:E10950224)治疗,每日1次,5mg/次。降压汤治疗,方剂组成:柴胡、茯苓、桂枝、杜仲各15g, 黄芩、白术、姜半夏、陈皮、桑寄生、远志、郁金各10g,生 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200ml/剂,2次/日,分早晚

# 通讯作者:朱文宗,E-mal :ml5990703311@163. com

注:与治疗前比较,*F<0.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各 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05 ),两 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 05),且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 05)。 见表2。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3月第55卷第3期

• 187 •

表2

组别观察组

例数48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

48

治疗前治疗后

眩晕3. 38±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头痛3.25±0. 38 1.03±0.22**3. 28 土 0.37 1.77 土 0.26*

头重如裹2. 81±0. 35 0. ±0. 18*&2.78±0. 31 1.57±0. 22*

胸闷3.±0.491.51+0.35#3. 61 土 0.44 2. 16±0. 33*

呕恶痰涎3. 25士 0.43 0. 91±0. 2CT3. 22 土 0.47 1.43±0.24*

1.33 士 0.36•&3. 42±0. 57 2.09±0. 37*

注:与治疗前比较,*P<〇.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 3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血 清SOD、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 组治疗后S0D水平显著升高(户<0.05),MDA水平显著降 低(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 (j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x±s)

组别例数 时间 S0D(U/ml)

MDA(nmol / ml)

治疗前60. 18 + 7.7. 24 士 1.43观察组48

治疗后

94.82±8. 4(T4.27土1.02*\"59. 74±7. 916.96±1.57对照组48

治疗前治疗te\"

83. 土 8. 62*

5. 42 土 1. 15*

注:与治疗前比较,*户<〇.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s, 2. 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 前N0、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 05),两 组治疗后N0水平显著升高(P<0. 05),ET_1水平显著降 低(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 (P<0. 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1:±4')

组别例数

时间 N0(umol/L)

ET-l(ng/L)

治疗前

49. 86 土 6. 2077. 03±9.29观察组 48

治疗后73. 19±8. 02“.46±6. 3P治疗前

50. 13±6. 79

76.76±9. 76

对照组48

治疗后

65. 67 ±7. 65*

62. 40 ±7. 95*

注:与治疗前比较,*P<〇.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3讨论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多因先天

禀赋异常、劳逸失度、情志刺激、饮食失宜、年老体衰、气 候差异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所致。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 证,本虚指气血亏虚,标实则是痰湿内阻,在上述多种因 素作用下,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中阻,导致肝失 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引发眩晕=治疗当以补脾燥 湿、平肝潜阳为法。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 血压,可以标本兼顾,对脏腑的损伤较小。本研究在常规

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味柴苓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 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方中柴胡、黄芩二者为君药,具有 清热理气、疏肝解郁的功效;茯苓、白术二者为臣药,健 脾利湿;佐以桂枝平冲降逆、温经化气,姜半夏和胃降 逆,陈皮理气化痰,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远志祛痰益 智,郁金行气解郁;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众药共用,健 脾化湿,疏肝解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的血压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说明使用加 味柴苓降压汤能够更好地降低血压,同时可以明显减轻 临床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一般 认为,高血压患者存在氧化应激失衡。SOD可以有效清 除体内氧自由基,防止机体发生氧化损伤;MDA是氧化 应激反应中形成的过氧化物,其水平高低与机体受自由 基损伤的程度成正比。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 察组血清S0D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加 味柴苓降压汤可明显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血管内皮细胞 可以分泌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改变血管壁的 弹性,从而使得血压水平改变。N0属于舒张血管的因 子,而ET-1是收缩血管的因子,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一 种动态平衡,从而可以保持机体血压水平的稳定。本研 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NO水平明显升 高,ET-1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加味柴苓降压汤可明显改 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综上所述,加味柴苓降压汤联合西药可以显著稳定 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压水平,减轻机体氧 化应激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临床进一步研究价值 较高。4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 39(7) :579-61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02:379.

收稿日期2019-10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