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榆林的状况

榆林的状况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一、 榆林的地理位置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 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晋陕蒙宁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

二、 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蚀逐步得到治理。

2、气候特征

榆林地区属于温带,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三、榆林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耕作粗放,加之过去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榆林物种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有品质优良的马铃薯、红枣,畅销国内外的优质小杂粮,正在兴起并逐步占据主导位置的草、羊产业,占有自然资源优势的绿色蔬菜。榆林市作物布局区域特征明显,大体以古长城为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草滩区要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以粮食、蔬菜作物为主,水稻、玉米、农作物制种等初具规模;南部丘陵沟壑区主要是旱作农业,以小杂粮等秋粮、果品和桑蚕为主。 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榆林市目前生态农业现状,结合榆林的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榆林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建设六大工程;建立适合本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1)发展六大产业。马铃薯产业:榆林马铃薯个大肉沙,营养丰富,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马铃薯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榆林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名优小杂粮产业:榆林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的小杂粮籽粒饱满、颗粒大、色泽好、品质佳,是榆林市的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绿色蔬菜产业:榆林远离大中城市,空气清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农田多为新开垦的沙壤土和冲积土,气候干燥,病虫害发生轻,有机肥源充足,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的资源优势;草、羊产业:榆林是陕西省的主要牧区,草资源丰富,目前全市羊子饲养量为775万只,居全省第一。只有发展好草产业,才能带动羊产业的发展,才能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枣产业:枣树适应性强,耐

瘠薄,为山区优质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尤其适合黄河沿岸地带栽培。 (2)建设六大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以沼气、太阳能、风能为重点,走一条因地制宜、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农村能源建设新路;沃土工程:进行耕地地力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实现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同步提高;植保工程:加强榆林市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站建设,加大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控制防制体系建设,建立农药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促进绿色植保的稳步发展;生态示范园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榆林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农田环境治理工程:加紧农田防护林网、田间道路、灌溉除涝、抗旱蓄水等设施建设,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膜等废弃物无害化治理,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民增收增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将沼气建设与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节支,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3)建立适合本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北部风沙滩区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产环境的无污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部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合理规划与布置水土保持农耕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优化农、林、牧等各业用地结构,实现以水土流失控制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治理目标。

四、榆林农业的发展方向

1、工程建设方面

(1)水源与水利工程。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建成采兔沟水库、榆阳区香水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王圪堵水库,加快王寨水库、黄河调水和府谷岩溶水、黄河漫滩水开发利用的的工程进度。以实施定边引黄配套工程为重点,用三年时间解决百万人吃水安全问题。

(2)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丘陵沟壑区大力实施集雨窖灌、淤地坝建设、宽幅梯田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大淤地坝建设,完成12座病险水库加固、500座病险淤地坝坝体加固工程,改造红枣低产园5万亩;风沙草滩区大力发展节水型基本农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打造生态水利建设体系。

(3)农村沼气(风能)工程 2010年新建农村沼气用户10万户,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30%,同时新建太阳能用户10000户,风力发电10000户。

2、以科技创新为龙头,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生物技术在榆林现代农业开发上的应用 以染色体工程和胚胎工程为重点,力争在细胞工程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并实施育种技术的程序化、工程化;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发掘、创制优异种质资源材料,选育玉米、羊子等主要农畜强优势杂交新组合,加强超高产品种培育;加强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要农用微生物的发酵、加工和后处理工艺,发展以农药、肥料、饲料为重点的微生物产业。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开发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制品,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动物疫苗、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支持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拓宽农业产业领域。

(2)信息技术在榆林现代农业开发上的应用 重点研究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在农业资源管理与作物长势和旱涝病虫等灾害定时测报中的应用,以及区域专用性信息网络与标准化技术,积极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发

育过程模拟和管理专家系统技术的研究。

下定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建成榆林农业信息港。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建立实用、标准、快捷的农业信息网络,加速农业信息化,引进研制开发各种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气象、实用技术等综合性农业数据库,提供农业、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国外农业动态等方面的综合信息,为农业决策、农民、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率先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其具体目标是:在榆林市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信息网络中心,集教学、科研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形成榆林乃至全国网上大学和农业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研究开发总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及农村管理干部 万人次,使榆林市60户农家中有一个大学本科学历的劳动者,使50户农家中有一个大专学历的劳动者,使一家平均5口人中有一个受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技术能人,使一个村民委员会平均1000人中有5名以上大专学历的管理干部。

(3)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重点研究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壤资源与肥料高效利用,大宗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控制技术,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与适用农业机械研制开发等。

(4)特色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富有区域特色的动植物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农业废弃物的加工利用技术,名特优农副产品保鲜、储运的关键技术等。

(5)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沙漠化改造技术、植物建造的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新型生物资源的筛选与开发,突发性灾害预警

及防治技术,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等。

(6)新型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研究 重点搞好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资源调查与区划,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关键措施,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新型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为了进一步整合榆林市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和推广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在榆林的快速转化应用,强化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根据关于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精神,结合榆林市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榆林学院的功能定位,建议构建在市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市、县各级农科所、农技站、龙头企业、经合组织、重点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五、榆林特产

大红枣

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洋芋(土豆)

榆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绿豆

榆林具有绿豆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大明绿豆粒大、整齐、色泽好,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无毛绿豆、无硬实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产品。

横山绒山羊

横山县绒山羊是从1979年始引进辽宁白绒山羊作父本、以陕北黑山羊作母本,以提高产绒性能为目的,采取简单育成杂交,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培育而成的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细长、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白绒山羊新品种。 它的主要外貌特征是:全身皮毛白色、毛绒混生,具有银丝光泽、体格中等、结实紧凑,头轻小,面部清秀,额顶有长毛,颌下有髯,公母羊均有角,以拧撇为主,颈宽厚、颈肩结合良好、胸深背直、四肢端正、蹄质坚韧、尾瘦而短、尾尖上翘、乳房发育良好、乳头大小适中。公羊头大颈粗、腹部紧凑、睾丸发育良好。

荞麦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是广泛流传在陕西荞麦著名产区——榆林黄土高原的一首歌谣。它栩栩如生地把荞麦的特征特性描绘了出来。

海红果

海红树是本县的传统果树,属世界稀有树种。海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钙量高,为水果之冠,素有“钙王”之称,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近年全县共有海红树15067亩,已有20万株挂果,年产鲜果1500-2000吨。利用海红果制成的饮料、果脯、罐头、果丹皮、海红干、果酒、糖葫芦等,是天然的绿色食品行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西安、浙江等10多个省市,年收入100多万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