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洛阳市⼩语七班王学艺⼀、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不畏艰险,⼤⽆畏的⾰命精神,激发学⽣向红军战⼠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联开门见⼭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三、四联分别从“⼭”和“⽔”两⽅⾯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千⼭”和“万⽔”⽽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千⼭”。第四联是对⾸联的回应。开端⾔“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来,也是对上⽂感情的结束。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年级的学⽣对于阅读的基本⽅法、能⼒都有⼀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上直观性仍然是⽐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乐加以渲染。
(2)已具备的⽅法、⽣活经验等本⽂是⼀⾸律诗。律诗学⽣并不是第⼀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法是了解的。⽽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
(3)学⽣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学⽣对⽂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们来说,时间⽐较久远,再加上⾃⾝的⽣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学习速度,提⾼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根据语⽂的学科特点,所出⽰的视频、⾳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本内涵,增进学⽣感悟理解,所以在有多媒体的教室⾥上课较利于课堂组织。⼆、教学⽬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只等闲、腾细浪、⾛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过程与⽅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章内容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学⽣字词。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a揭⽰课题,导⼊新课—-b夯实基础,初读⽂本—-c⾃读质疑,交流启迪—d师⽣互动,精读课⽂---e课堂总结,情感升华。(⼆)教学环节设计揭⽰课题,导⼊新课
(1)谈话⽑泽东是我国第⼀代领导⼈核⼼,是我国著名的诗⼈、⾰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交流资料。(3)师⼩结,看红军⾛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夯实基础,初读⽂本
(1)(课件出⽰全诗)请⼤家⾃由朗读诗⽂,你可以多读⼏遍,注意读准字⾳,读通诗句。指⽣读诗,读⽣词,注意正⾳,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师划分的节奏⾃由试着读⼀读?课件出⽰划分节奏的全⽂。指读。
⾃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声朗读课⽂,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师⽣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
(1)⽤“只等闲”⼀词切⼊诗⽂。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种?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学⽣画诗句,师点拨。⼩组交流讨论⼀下。学⽣交流读书成果。(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五岭、、、”指⽣读⽐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②“⾦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锁寒”
⾯对着⼭,红军不怕。⾯对着⽔,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上句)。⽣读“⾦沙、、、”谈诗句意思诗中这⼀暖⼀寒,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A. 先说这暖,⽣说。说说你对⾦沙江的了解。出⽰⾦沙江图⽚,补充“巧渡⾦沙江”材料。那理解了这场战⽃,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家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B 理解“寒”那这个“寒”,⼤家⼜是如何理解的?(课件)⽣谈简介泸定桥,出⽰图⽚,此刻你站在上⾯,会有什么感受?⽣说
我们⼀起来看22位勇⼠,在林弹⾬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播放视频)⽣谈感受师此时,你对“寒”⼜有了怎样的理解?⽣说。
⼩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暖⼀寒(课件)⼜让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红伍?(板书⼤⽆畏)指导朗读③学习最后两句岷⼭,你们了解吗?
理解“更喜”,理解“尽开颜”(联系全诗)。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幅怎样的情景?全班⼀起读全诗(放视频),同时教师语⾔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畏精神,相信⼀节课的学习⼤家应该都背过了吧!让我们怀着激动的⼼情⼀起背——(全班背全⽂)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量和启迪!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介绍学⽣阅读《地球的红飘带》②写⼀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课后反思
“⼩疑则⼩进,⼤疑则⼤进”。课堂是学⽣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学⽣的信息蕴藏是活⽣⽣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了学⽣的资源功能,这样的教育具有极⼤的潜⼒。这⾥让学⽣先由⾃学到⽣⽣交流,既给学⽣提供了⾃主钻研⽂本的空间,⼜增强了学⽣间的交际能⼒,真正做到让学⽣成为学习的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的视野,使语⽂⾛向⽣活。⼀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学习的中点,⽽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活的⼀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的启迪。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提⾼课)》《七律·长征》教案教学⽬标
1、认识“礴”、“丸”、“岷”3个⽣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万五千⾥长征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诗。教学过程:⼀、预习探究1.导⼊课题
同学们,七⼗多年前,中国⾰命史上发⽣了⼀件⽓吞⼭河的⼤事,就是中国⼯农红军进⾏的⼆万五千⾥长征。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屏幕,听⽼师来介绍⼀下。(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合作交流
1.出⽰整⾸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3、理解诗意。我们⼀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吗?4、读通了诗,⼜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说出长征⾮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万⽔千⼭B、远征难A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从哪⾥读懂了红军战⼠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诗后边的六句话,⽤“——”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再⽤“﹏﹏”划出描写红军战⼠不怕难词语或句⼦,细细体会。
3、学⽣⾃由读、体会。{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意图}.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①你从哪⾥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你能读出这种⽓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从哪⾥感受到红军战⼠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的眼⾥,只是翻腾着的细⼩波浪。B、⾛泥丸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的⼭脉,翻⼭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B、⾦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感受到长征的艰难?A、云崖
B、⼤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铁索桥静⽌画⾯)谁了解泸定桥?②站在江边瞅⼀眼,你⼼⾥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流只要看⼀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栗,更何况对⾯还有凶狠的敌⼈,⽤机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场⾯吗?④看录像,谈感受。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感受到红军战⼠的不怕难呢?暖
①(出⽰⾦沙江图)
②⾯对这样险峻的⾦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暖,巧渡⾦沙江)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沙江智取,⼤渡河恶战。这⼀暖⼀寒,你能读出两种不⼀样的感受吗?⾃⼰练⼀练。(分男⼥朗读)
(4)⽽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条不险,哪⼀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C、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置⾝于茫茫的雪⼭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你会遇到哪些困难?②那你⼜怎么感受到红军战⼠的只等闲呢?喜
从诗歌中找⼀找,红军战⼠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朗读中。④是呀,看着雪⼭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全都化为⼀句话──⽣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四、拓展延伸1、读全诗。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
4、⽑的诗词每⼀⾸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读。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切困难,勇敢前进!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泽东
远征难只等闲⽆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提⾼课)周利芬教学⽬标
1、认识“礴”、“丸”、“岷”3个⽣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万五千⾥长征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诗。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农红军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导⼊课题,了解长征(课前板书课题)1.导⼊课题
师同学们,七⼗多年前,中国⾰命史上发⽣了⼀件⽓吞⼭河的⼤事,就是中国⼯农红军进⾏的⼆万五千⾥长征。2.了解长征
(1)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1从1934年开始,1935年结束,经过了11个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