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介绍2 种移开式高压开关柜的触头罩活门机构传动原理

介绍2 种移开式高压开关柜的触头罩活门机构传动原理

来源:吉趣旅游网
介绍2 种移开式高压开关柜的触头罩活门机构传动原理,及具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压开关;触头;机构

移开式高压开关柜的活门机构有多种形式。某公司在设计10 kV 及35 kV 铠装移开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时,分别采用了旋转翻门及平移滑门两种机构,它们各有特点,难以替代。旋转翻门机构较为简单,动作灵活可靠、推动力小。是十分理想的机构,但是为了使开启后的翻门有个隐藏空间,应将触头罩设计成前面凸台形状,这样就必须加长开关柜前半仓深度,其增加的深度与活门的宽度成正比,故多用于触头罩较小的10 kV 柜中。而平移滑门机构较为复杂,因为滑门行程较长,而且有多处转动与平动的转换,需要推动力大。虽然触头罩前面无需做成凸台形状,可以节减开关柜的前半仓深度,但应采取加长触头罩长度等措施,以增加爬电距离,一般多用于35 kV 柜中。

1 旋转翻门机构

旋转翻门机构简图如图1 所示(上门省略) ,是典型的铰接四杆机构,4 个构件(柜体、大刀片OA 、拉杆AB 及扇页板B PM) 用销子铰接起来,各构件彼此可作相对转动。OA 杆是原动杆, O 和P 是2个固定在柜体上的支点, 翻门与扇页板B PM 做成一体。当手车从右边的试验位置向左边的工作位置移动时,由车轮推动OA 杆, OA 杆绕支点O 作反时针方向转动到OA1 位置, 同时带动拉杆AB 使之移动到A1 B1 位置,通过扇页板B PM 上的B 点,使它绕支点P 作反时针转动, 使翻门从关闭状态M 转到完全开启状态M1 ,从而完成了翻门的启闭过程。机构上加装有1 根拉簧,它作用于扇页板的B P 段,使翻门在手车处于非工作位置时呈关闭状态。设计时应先考虑建立P 点的位置及扇页板的形状, 要使PB 大于P 点到柜体中隔板的距离。关闭时, 翻门M 应全部挡住触头罩孔,打开时,翻门M 应全部开足,确保与手车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角度转换

的尺寸根据导轨高度来定, 小于A 点到底板的距离, 从而可以算出OA 的长度。 在制作旋转翻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P 点应设计在比触头中心线高的位置。当手车处于非工作位置时,翻门呈关闭状态,使柜体上6 个一次触头罩孔全部被挡住。 (2)大刀片OA 与车轮接触的边,应设计成三折线,使翻门翻转的全过程不是匀速,即在手车前进22 mm左右时,翻门迅速打开达50 %,以便一次触头能方便地进入触头罩内,此段折线要陡。在余下的行程中,翻门缓慢地开足,这时手车行进比较平稳。 (3) 当手车前进到翻门即将启动时,一次触头端部与门的距离应不小于55 mm。

(4) 由于各支点及铰链配合间隙较大,加上镀锌薄板的弹性变形,生产加工很难保证高精度,为此设计尺寸应有余量。

2 平移滑门机构

平移滑门机构简图如图2 所示

它是由2 个摇杆滑块机构(一个由柜体、大刀片Ⅰ、长杠杆OB 、短拉杆BC 及滑块C 组成;另一个由柜体、大刀片Ⅱ中OQ、摇杆QPA 、长拉杆AD、滑块D 及一个滑块Q 组成) 构成,其中2 个支点O、P 都固定在机架上。前一摇杆机构动作可使下触头罩滑门启闭, 而后一摇杆机构动作可使上触头罩滑门启闭, 当然它们的动作是同步进行的。当手车从右边的试验位置向左边的工作位置移动时,手车前轮同时推动大刀片Ⅰ、Ⅱ及长杠杆OB 、OQ , 使它们绕支点O 转动。具体动作如下:

(1) 下滑门移动大刀片Ⅰ带动长杠杆OB (大刀片只是起力量的传递作用) , 通过支点O 向下转动到OB1 ,拉动短拉杆BC , 使之移动到B1 C1 , 再拉动下滑门, 从关闭位置向下移到开启位置, 按CC1 =BB1 = 2πOB ×α/ 360°( CC1 ≥滑门移动的距离) , 可以算出长杠杆OB 及与转动角α的关系。

(2) 上滑门移动。大刀片Ⅱ再带动转板OQ (大刀片Ⅰ与大刀片Ⅱ是套在一起的同心圆柱, 可绕同一支点O 转动的2 个构件) ,通过支点O 向下转动到OQ1 ,再绕支点P (此支点是改变滑门移动方向的) 转动摇杆QPA , 使A 点向上转到A1 点, 这样摇杆QPA 成为Q1 PA1 , 拉动长拉杆AD , 使之移动到A1 D1 ,再拉动上滑门从关闭位置向上移到开启位置,按DD1 = AA1 = 2πPA ×β/ 360°, DD1 = AA1 = CC1= BB1 ≥滑门移动的距离,可以算出摇杆PA 及摇杆PA 绕支点P 转动角β的关系。在上滑门开启的过程中, Q 滑块在QPA 的滑槽中滑动, 其滑动距离应由OQ 杆的摆动大小及QP 的长度而定。 平移滑门在制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为了提高开关柜开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手车在试验位置时,一次动触头端部距离滑门≥60 mm ,上下滑门同时开始开启。在一次动触头行进到触头罩前时,滑门必须打开80 %以上。移开的速度应均匀平滑,滑门的开闭上下行程为330 mm ,即开即闭。

(2) 平移滑门结构中,滑门的复位采用了2 根强力拉簧。作用在大刀片Ⅱ的中段,单根弹簧的拉力约100 N。

(3) 为了防止摇杆QPA 、长拉杆AD 等有较大的摆动(这2 个构件较长,约560、1 600 mm) ,在摇杆QPA 上安装1 根用<1 mm 的弹簧钢丝绕制的小拉簧。滑门关闭及开启位置由活门导轨槽定位。

(4)由于平移滑门结构是对称布置在开关柜的左右两侧,各构件的运动线路要清晰明了,以防互相干扰。

在设计同一型号不同电压等级的产品时,应有统一的设计理念,统一的设计思路,以保证产品的系列化、统一化。

[讨论] KYN28的发展以及优缺点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4-7 15:44:00 点击: 423KYN28的发展以及优缺点

一:KYN28统制了中国6年 KTN28的发展由来:

一:KYN28统制了中国6年。

先说一下SIMENS公司和ABB公司:

SIMENS公司比ABB公司较早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在中国市场基本站稳后又叫ABB公司给踢下台。究其原因,非断路器本身的原因,而是SIMENS公司的代表作8BK20成套设备没有ABB公司的ZS1适合中国市场:1/。8BK20操作比较复杂,中国的运行环境尤其是运行维护人员的素质与之不相匹配;2/。8BK20制造精度与中国制造业的粗广豪放不相适应;3/。中国人即使起点低也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比如外观美,体积小,而这些是SIMENS公司所不具备的。所以,经过了几年的鏖战,ZS1打败了8BK20。之后,是森源公司将ZS1国产化为GZS1,将VD4断路器国产化为VS1。其后,开始渗透国内市场(主要是为推广VS1),申请了KYN28的型号并授权给许多国内中小企业生产资格。而且,期间逐步发展完善VS1和KYN28系列产品。推出了VS1,VS1+,和ZN63系列以及VEP系列。可以说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柜体现在也发展到KYN44和KYN44-12(F。C) 二:KYN28的基本特点

ZS1是适合国外运行环境和特点的,最基本的表现是:

1. 柜体结构采用敷铝锌板,适合国外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可以控制的变电所。 其加工设备也是有所要求的,不象国内不管什么设备都可以加工敷铝锌板。因为其要求不能

采用转孔,冲压也对模具有所要求,要求其冲压光滑层和冲压撕裂层要有一定比例。 2. 主要是采用单面维护(靠墙安装)式结构。

3. 原设计不符合中国标准,如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都不能满足GB3906的要求。 KYN28是在ZS1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进,更加符合国情。

1.基本也是采用敷铝锌板,也有冷轧钢板结构的。但敷铝锌板加工断面基本不符合要求,受潮湿容易生锈。

2.运行维护方式可以说是由单面维护改成安装电缆不很方便的双面维护。

3.改进了ZS1的设计,使之尽量靠近(但不是完全)国家标准。如在静触头盒内增加了凸凹部分以增大爬距,采用大爬距母线护套,局部采用复合绝缘等。 三:KYN28的优缺点

由大家说,最后我将大家的观点进行汇总。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

四:KYN28应该更新换代了。

从ZS1进入中国到KYN28的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约8-10年。随着电气行业的发展和制造水平的迅速提高,再根据一般电器产品的市场占有时间大约不超过10年的普遍现象,同时KYN28又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我预言在今后的2-3年内,将逐步退出市场,被其他产品所取代。

下面,大家就KYN28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一下讨论:

> 但敷铝锌板加工断面基本不符合要求,受潮湿容易生锈。

确实,这点我们的生产厂基本都有认识,可惜用户们还是盲目选用敷铝锌板,帮助韩国人先富起来......

原森源设计得KYN28的电缆安装确实比较不方便,所以现在有些厂家反过来向ZS1学习,使电缆安装高度更为提高,安装也更为方便。

关于KYN28的缺点:北京北开森源 KGN8 样本的前言有些含义: 1.真空断路器免维护的有点被广泛认可,KYN28手车的必要性降低; 2.手车柜的安全性远低于固定柜,新版GB3906明确推荐固定柜;

3.KYN28如一台需更换,其其中一侧的所有开关柜全部移开才能取出,隐患巨大; 4.电缆安装不便。

1有感觉,2未细读新版GB3906; 3、4同意。 继续:

5.隔离触头位于密闭的静触头盒内,不易散热。

6.JN15-12的分合太费力了,去年我为了体验这个鬼东西及其联锁,盛夏去车间钻到柜子里,又去操作它,出了两身汗......

7.用户每年检修设备时,由于手车是中置式,拉出柜体后还要搬运到地上,费力又危险。 但是KYN的一次元件安装比固定柜要省力得多,我们车间的员工一听到想做固定柜就发麻, 还有KYN体积小,维护也方便

引用:

以下是引用yhltdcomych在2006-04-08 11:38:49.0发表的内容:

但是KYN的一次元件安装比固定柜要省力得多,我们车间的员工一听到想做固定柜就发麻, 我觉得应该明确一点:

XGN2是固定柜,但并不是所有固定柜都是XGN2那样体积硕大,元件却仍然密密麻麻。

即使再好的东西,总有弊端

斑竹应多开展一些此类东东的培训。学习中。顶顶顶顶

对于电力用户来说,减少停电时间,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是他们所追求的.在选择开关柜的形式时,在运行和建设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他们只会选择最有利于减少停电时间,保证供电的可靠性的开关设备.

现在手车式开关柜相对于固定式开关柜来说,最主要的优点就是,断路器发生故障时,可以将故障的断路器移开,将备用断路器插入就可恢复供电,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如果断路器能免维护,则这一点手车柜的优点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另外,手车式开关柜对于定期检修很有好处,在系统中的元件的运行状态无法保证其可靠性时,对设备定期检修有利于发现事故隐患,而手车柜检修方便得多,这也是手车柜的一个大优点.如果开关柜能做到相关参数在线检测,开关柜就可以不必定期检修.用户的检修工作就会大大减少,这样对用户来说,手车柜的必要性也会大大降低.

现在,开发出免维护,智能化的小型固定式开关柜后,必将取代手车柜. 柜体最主要的就是安全+可靠

KYN28相对于规定柜型要复杂,结构复杂了当然问题也就多了,例如动静触头的接触是否可以长时间的带额定负载电流的安全运行等。简单的就是可靠的,呵呵。新版3906推荐用固定柜也不无道理的。

大家讨论的不热烈啊,那么我先说说,抛砖引玉: 中置式开关柜的优点在于:

1.配置的断路器体积小、重量轻,提高了手车的互换率,为检修和维护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2.柜体结构的小型化(如650宽),节省了一定的占地面积。 3.由于采用中置式导轨,相对减少了由于开关柜安装基础偏差而造成的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温升过高等现象。

4.组装式的柜体结构为制造商提供了预制 、仓储、运输上的便利条件和制造上的灵活适应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度较高的产品。

5.愈来愈多的先进可靠的元器件应用于开关柜中,使得其综合的技术性能水平提高。

中置式开关柜的缺点在于:

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和电力部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能做为高海拔地区使用的开关设备。

1. 1电气间隙:

a/采用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其接地开关的位置与下触头的位置是固定的,对于31.5-80的接地开关其下引线距离接地开关的距离为114mm对于;40-100的接地开关其下引线距离接地开关的距离为103(mm)。如不清楚可参见最后的附件图片:

b/对于一些辅助手车,其手车动触臂对触头盒安装板的距离为83mm,

可见,动触臂对金属隔板的电气间隙小于125mm。现基本都采用复合绝缘弥补电气间隙不足的缺陷。比如隔离车、计量车、电压互感器车等都装配固定形式的绝缘套筒,对于所用变手车只能套装绝缘热缩管。由于受热缩管的绝缘性能和老化性能的不稳定性制约,对于83mm的电气间隙是否可靠,没有定论。 1.2爬电距离:

a/早期的触头盒内没有增加爬距的伞沟,捆绑触头至中隔板的爬电距离(折合)为158mm,远小于240mm的要求,现在产品中已经更改;

b/下引母线经触头盒外表面至金属隔板的爬电距离为220mm<240mm; 2..运转、操作方面

中置式开关柜的手车,需人力从地面搬到运转车上,易造成开关设备的摔坏和人员伤害.虽然手车上有吊装孔,但变电所内无法实施吊装。常见的情况是,由四人搬抬活门压板或动触臂,而这是不允许的。

3.外壳接地连续性的不足或丧失 GB3906和DL/T404中规定,高压开关柜的金属骨架和安装于柜内的高压电器的金属骨架均应有符合技术条件的接地,并且与专门的接地导体相连接. 现在的情况是:

a.本不考虑系统接地连续性。诸如一些小型生产厂。

b.主要的喷涂零部件,如侧板、隔板等焊接地装置。此举不可能实现“系统”接地。 c.断路器本体无可靠接地

国家标准中规定,可抽出部件应接地的金属部件,在试验位置、断开位置以及当辅助回路未完全断开的任一中间位置时,应保持接地连接。 现在的情况是:

a. 厂家(断路器)没有考虑断路器本体可靠接地; b. 只考虑了断路器本体在工作位置接地。 4.KYN28为非抗弧型产品 表现在:

a. 显示器安装没有考虑燃弧防护;

b. 为节省成本,随意减少了门铰链和紧固螺栓。 5.前中门采用非专用工具可打开

原始的设计考虑了这一点,一些制造厂为加工方便,节省工序,省略了锁钮芯的加工,使得原设计的初衷没有实现。

5.没有断路器紧急解锁(当然并不是所有断路器都需要)装置。 6.动静触头对位准确与否无法监测。

7.触头盒的结构使得不利于触头散热,尤其是针对3000A以上的断路器存在隐患。

经验之谈,佩服!

帮顶一下,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跟呢,我等着大家的高谈呢

引用:

以下是引用xndeng70在2006-04-13 13:24:19.0发表的内容:

帮顶一下,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跟呢,我等着大家的高谈呢 大家就想听你的高谈 精彩!

在设计工作中,我发现KYN28A靠墙安装时互感器不容易拆卸,电缆也不好更换。 我们设计中,一般要求母排加绝缘。

这样的话,单母线的柜子,可靠性就超过了双母线的柜子(母线室贯通)。 2楼,你说“新版GB3906明确推荐固定柜”。我想问一下,是哪个版本的GB3906,第几条里说的?

顶一下,我觉得看了以后对我在设计中的选型参考帮助很大,希望各位高手能继续下去。

引用:

以下是引用xj1234567在2006-04-14 15:53:58.0发表的内容:

2楼,你说“新版GB3906明确推荐固定柜”。我想问一下,是哪个版本的GB3906,第几条里说的?

新的GB3906(应该是GB3906-2005)目前还没有正式发表,不过确实有此意图. 此版GB是基本按IEC译过来的,与世界的趋势相一致.

推荐的模糊意思是:将原来的间隔箱式和铠装概念全部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供电连续性概念,LSZB级别的概念,所谓最高级别是LSZB2级就是带有上下隔离的固定式结构的柜和双母线的手车柜.

引用:

以下是引用jk_00在2006-04-15 12:48:26.0发表的内容:

以下是引用xj1234567在2006-04-14 15:53:58.0发表的内容:

2楼,你说“新版GB3906明确推荐固定柜”。我想问一下,是哪个版本的GB3906,第几条里说的?

新的GB3906(应该是GB3906-2005)目前还没有正式发表,不过确实有此意图. 此版GB是基本按IEC译过来的,与世界的趋势相一致.

推荐的模糊意思是:将原来的间隔箱式和铠装概念全部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供电连续性概念,LSZB级别的概念,所谓最高级别是LSZB2级就是带有上下隔离的固定式结构的柜和双母线的手车柜.

GB3906 8.2.1条

这两天参加展览,注意到一点:KYN28标准的门锁开合速度太慢。

引用:

以下是引用yhltdcomych在2006-04-08 11:38:49.0发表的内容:

但是KYN的一次元件安装比固定柜要省力得多,我们车间的员工一听到想做固定柜就发麻,

KGN8-12已经没有任何分支母线了,母线工都要失业了!往后怕是怕丢饭碗而发麻吧?

引用:

以下是引用hain在2006-04-07 16:51:42.0发表的内容: 继续:

5.隔离触头位于密闭的静触头盒内,不易散热。

6.JN15-12的分合太费力了,去年我为了体验这个鬼东西及其联锁,盛夏去车间钻到柜子里,又去操作它,出了两身汗......

7.用户每年检修设备时,由于手车是中置式,拉出柜体后还要搬运到地上,费力又危险。 运载车必须能直接落地!KGN8-12作到了。手车柜与固定柜要互补优点。 都是经验之谈呀

引用:

以下是引用hain在2006-04-28 23:05:55.0发表的内容:

这两天参加展览,注意到一点:KYN28标准的门锁开合速度太慢。

正因为门锁开启不方便,所以你才会少开门。对你的安全保障啊!目前国门很多厂家都把门锁进行了改革。 当然有利也有弊。

开关手车互换性能好。比固定式的安装和元件检修都方便。

但是真空接触器的接地,性能不好。所以我们都把接地铜排自己加长。 如果骨架做的不好。现场的工作;量很大的。

各位的精彩发言把KNY28系列产品的优缺点都摆出来了,基本做到了一分为二地中肯评价!个人以为这个柜型能迅速占领市场还是因为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操作方便等优点远大于其没有完全克服的一些传统柜型也有的少许不足!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普及,该柜型的后台监控的项目还需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在是生产厂自定,标准有高有低,不利于用户选型! 我也很赞同涂大师的观点,未来中压开关柜应该是往固定柜方面发展的,从操作性能方面应该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可远方操控,检测。目前来讲,智能化的发展还比较慢,还只是停留在控制方面,检测方面较少,就我所了解,也只能在断路器的位置、合分、接地开关的合分等表面。而断路器的机械参数、真空度及实时的温度都没有开始发展。固定柜要想有一个突破,应该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我感觉中国人就这样,别人一说好,大家都说好,都想到了优点,别人一说坏,大家都说坏,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好与坏的两方面组成,就说中置柜吧,其实刚开始用的时候,大家都说它的优点有多少多,现在呢,不是柜体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和环境以及人的原因,就如同我们现在对电视节目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挑剔了,什么的东西都是适应时代,适合就好,我们时代发展的技术比较成熟了,所以小型化,智能化的固定柜受到推荐,但是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固定柜,同时,技术发展下去,兴许手车柜上面所有的问题都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而且有更多其他方面优点,那就又是手车柜好了,而且,每个企业做产品不仅仅只要好了就行了,他也要面临竟争,面临生存问题,保证产品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企业的经营之道,\"伊星虽好,依然陨落\我们要抓住技术的主题来看问题,我们要提高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只找它的问题,有缺点才有提高,我觉得,我们现在国家提倡的自主,创新也是想激发出国人的创造力.就是标准也是争论很多的,国内国际,参与制定的专家之间,各个管理标准的部门\\体系之间,标准毕竟不是所有人的关点.说的有点远了,呵呵,还是大家多想一下问题所在和提高改进方向 学习中

西门子中置柜8BK20具有其它厂家所不具备的两大特点:

1. 维护小车在断路器等可移开部分进行移入/出,以及放置地面上,不需要人力搬卸,就可以完成维护工作,所以只要一个

人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很方便的把上百台柜子完成维护工作.

2. 8BK20在五防联锁方面还补充一条,当动静触头咬合不到位的时候(mm误差计),不能进行断路器的操作.

本人认为KYN28柜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继续在我国电力市场畅销。

原因:1,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改进的, 国内很多厂家都会对此柜型做不断的改进。

2,就其目前的厂家数量及成熟度来说,不可能如楼主说的那样几年出句。 3,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新柜取代KYN28的趋势。

本人也认为28柜还将有较长的生命力。固定柜的隔离开关安装、调试及各辅助开关的安装都比较麻烦。

我还是觉着除了辩论之外,找出最基本的问题和优点和适应性很重要,提高是相对的提高,你没找到要相对的点,也就无从提高,而且,要考虑现在的实际情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利益等方面.

这是一个好帖子。可能大家都是设计方或者是施工方。我是用户,也谈一点看法:

1、我们这里从主变6kV穿墙套管下来,进柜子,可是发现,柜体较低。而硬母牌施工中走的是斜线直接入柜,导致母排过矮,这是一个安全隐患。(我们柜子不靠墙);

2、验收中发现机械闭锁机构故障,施工方搞了两个多小时。不知道是不是这种闭锁就是这么复杂;

3、运行中值班人员想要监视设备状况,却什么也看不到,要知道我们这里潮气大,放电很严重;

4、如前面人所说,部分设备安全距离不够,设备潮湿后,恐怕放电严重; 希望民族产业大力发展 ok

从目前来看,KYN28还是比较有市场的。但是他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特别是断路器上下比较困难。还有操作也很费力

感谢楼主关于KYN28问题的重点剖析,的确是抛砖引玉,您辛苦。我也谈谈设计中关于KYN28的有关问题:

1.视窗问题:关于电缆室,手车室的视窗玻璃材料问题,图纸上明确标明为GB9656-88为汽车防爆玻璃,很多厂家采用一般相同厚度玻璃替代,忽略了事故状态对人身的防护;

2.门锁问题:楼上的朋友提到过前门锁开启慢的问题,个人以为不碍大局,锁钉式门锁牢牢将前门与框架紧固在一起,避免了事故状态,如内部燃弧事故等因门锁松动而将门冲开造成的人体伤害;反过来说事故下谁敢冒险去开门呢?市面上推出过精品提升型中置柜门锁,可实现快速开门,给前门制作上增加不少麻烦,本人不太提倡此种门锁;

3.拥亓侍猓何靼采丛贙YN28柜体的设计上忽略了后封板对转轴的制约,有的联锁轴配套厂家已经有所改进,如新机。下门与导轨联锁过于烦琐,调整困难,很多配套厂都难以解决此问题。机械联锁多了一层安全系数,但联锁失灵以后反而更麻烦。层层的联锁保护使得操作人员产生对设备制造厂的依赖性,反而忽略正常的操作规程,本人以为不应该是发展方向,据说国外的设备不象中国的设备搞太多的联锁,加强的是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靠教

育来加强业务培训,使设备安全运行,进而对人身进行防护。

4.模拟线牌的问题:29楼的柜体照片很典型,如今的模拟线使用粗线条喷涂的少了,采用非金属的牌多了,况且线条的颜色按国家明文什么电压等级使用什么颜色的少了。毕竟这样的柜体颜色搭配很美观,故此检验部门提异议的也少,默认了吧,我家也这么做。是国家标准该改了吧? 5.后封板问题:不少用户提出将后封板改为门,开启方便好安装好维护,不少厂家也这么做。本人认为不妥,毕竟后门为电缆室的门户,打开便是带电体,易触电,尤其有倒送电情况,如果联锁再不完善的话就更危险。妥善的办法是将一块封板变为上下两块倒是可以接受的。 6.散热问题:KYN28设计上,1600A以下柜体散热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好,自然通风更是没有。而1000大容量柜体在中部加了通风孔,事故下直接对人体造成威胁,如果将通风孔改为百叶且方向向下更为合理一些。

以上为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望同行批评指正。

楼上说的有些道理的,我有些想法也是觉着,原始设计时肯定也考虑了比较多的因素,所以,我们改时要认真分析后在改,我发现很多厂家看人家这么改,他也这么改,从来没认真分析过,饶了一圈,你原来看到的哪个厂家最后到是改成他们以前的样子了.

视窗问题确实很多厂家都没有认真对待,也没认真学习标准,其实不用防暴玻璃也可以,那要么把视窗冲成不间断的大网格,内装玻璃,这样就好多了,另外装两层玻璃,玻璃之间涂强力粘合剂,那炸开也不会飞溅,造成伤害,

门锁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当然后来改进出来的提升锁是不错,但是加工上确实要烦琐一些,其实也可以上下门改成其他钥匙锁,中门钥匙缩加常规锁(个人观点)

连锁确实很讨厌,现在很多厂家都偷懒下门连锁都不装了,中间封一下,加个提醒标志就好了, 而且由于有些联络柜没有接地刀,没连锁确实存在隐患(有些厂家没接地刀也装接地连锁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楼上说的有些道理的,我有些想法也是觉着,原始设计时肯定也考虑了比较多的因素,所以,我们改时要认真分析后在改,我发现很多厂家看人家这么改,他也这么改,从来没认真分析过,饶了一圈,你原来看到的哪个厂家最后到是改成他们以前的样子了.

视窗问题确实很多厂家都没有认真对待,也没认真学习标准,其实不用防暴玻璃也可以,那要么把视窗冲成不间断的大网格,内装玻璃,这样就好多了,另外装两层玻璃,玻璃之间涂强力粘合剂,那炸开也不会飞溅,造成伤害,

门锁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当然后来改进出来的提升锁是不错,但是加工上确实要烦琐一些,其实也可以上下门改成其他钥匙锁,中门钥匙缩加常规锁(个人观点)

连锁确实很讨厌,现在很多厂家都偷懒下门连锁都不装了,中间封一下,加个提醒标志就好了, 而且由于有些联络柜没有接地刀,没连锁确实存在隐患(有些厂家没接地刀也装接地连锁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标准是不能随便改了,否则大家都有自己的做法,怎么区别,让大家怎么识别呢,以后不同厂家怎么拼柜呢,所以标准是要有的,该改进和提高是真的

我原则上也不同意后门做法,除了特殊情况,(维修,更换,等),毕竟做成门,加把电磁锁之类的做法,毕竟有隐患,电磁锁的损坏和失灵等都可能造成该打开时打不开,不应该打开时,打开了 中置柜柜的监视和操作部分都在仪表门上,而且有综保的话,检视和操作也不怎么方便.

楼上关于视窗的开发我很赞同,在使用VLBS负荷开关的环网柜里就是采用的这个方法,效果不错。柜门上开三排孔,再加个外框很漂亮。就是视野窄了点,不过,形式值得借鉴。我发个图,大家看看

KYN28中置柜结构复杂,可靠性不如固定柜

“KYN28如一台需更换,其其中一侧的所有开关柜全部移开才能取出,隐患巨大” 为什么?请解释 厉害 各位 顶

引用:

以下是引用hengter在2007-02-28 17:18:16.0发表的内容:

“KYN28如一台需更换,其其中一侧的所有开关柜全部移开才能取出,隐患巨大” 为什么?请解释

各柜的螺栓头镶嵌在相邻柜的让位孔中,非边柜一旦出故障,就无法直接抽出了。 有关手车柜与固定柜之间的比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请下载附件“国内外高压成套设备分析比较资料”

我个人认为目前为止最好的10KV空气绝缘开关柜就是西门子公司的8BK20,一代经典,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各种机械联锁,你们说的众多中置柜的缺点在他来说根本可以无视。zs1能在中国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好仿造。这就是现实。可惜,07年以后,这个柜子将停产了,大家还是在kYN28和zs1的框框里玩吧。再有,鼓吹固定柜的厂家希望厚道一点,你所说的缺点不是所有中置柜的缺点,那只是zs1和kyn28而已。 楼上的朋友,你好!

看样子你对8BK20(国内叫KYN18A(B、C))情有独钟啊!那我就列举一下它的缺点吧! 1.柜体结构采用框架拼装式,形成不了稳定的足够大的三角形平面,变形严重,带来的问题如下:

a.六个隔离触头很难对准,尤其鸭嘴式的触头; b.活门机构开启和回落非常不灵活,经常被顶坏; c.手车在柜内移动也不灵活; d.柜门的开关也困难;

e.柜体的预制、仓储、运输都很不便; f.造价高,工时用量大。

2.手车采用悬挂式结构,ZN12-12断路器的重心偏移,相对变形严重,触头对接更加不准,安全性低。

3.采用一把钥匙的方式联锁,步骤过于复杂,不经培训根本操作不了。 4.因有受压变形,手车进出柜体时非常困难。 5.体积大,占地面积大,不能靠墙安装。

其他方面与其它手车柜的缺点一样,不必再说了。

再说一点就是它不是完全的空气绝缘,而是有隔板、触头盒。在2005年北京清河变电站发生一起隔板受潮的绝缘事故。隔板是很不安全的方法,一旦受潮还不如没有好些。 欢迎你的批评指正!

是的,8BK无论在制造,使用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国人的需要,所以,包括一些仿制该型(KYN18....),KYN28相对开始时,还是比较适合国人的,当然不可否认有缺点,人类总是在进步的,当然,有淘汰的哪天,但,应该不会那么快,应该还是有一个过渡 期,毕竟那些缺点是可以改进的,或者发生概率并不是很大的. 48楼的朋友,你好!

你说的观点有可取之处,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看法我们可能持不同意见,这不妨碍我们交流。

“好的固定柜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里我多次提到这个观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

而是国内外专家的一致意见。在新版GB3906-2006中体现最清楚。手车柜的缺点已不可逾越,绝缘故障的隐患还没到爆发期。其优势存在的前提今天又不存在了,其被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不去淘汰它,也会被别人(包括国外)淘汰。我很清楚我要实现这一使命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我在《电气世界》访谈录中就已很明确我的实施战略。令人振奋的是:到目前为止,已有近百台柜子投入使用(见“KGN8-12开关柜”帖子动态),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柜子主要看应用场合和环境以及制造精度等,发展是必然的,我也占同,但不好说一定规定好,这要看哪个国家,发展阶段,建筑使用环境,电网质量,加工工艺的进步程度,操作水平等等,测量都可以从毫米到微米,到纳米,电视都可以做的越来越薄,可见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预测的,也许将来的手车柜都是自动升降调整和检测位置的,我们只要动一下手指就好,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好意思跑题了 我来逐项讨论一下吧:

1.柜体结构采用框架拼装式,形成不了稳定的足够大的三角形平面,变形严重

8BK20的确采用了框架式结构,前中后六根垂直骨架,顶部,底部和中间均有水平框架,再用金属隔板分隔出各隔室,哪里来的什么“形成不了稳定的足够大的三角形平面,变形严重”。zs1和kyn28和其他的中置柜倒是多采用的板式工艺,单层或多层板折弯再加螺栓拼接成柜,其坚固程度不如框架式,即便如此,也没到变形严重的程度,不知此种说法根据是什么?难道固定式的开关柜发展了什么新的结构工艺吗?

a.六个隔离触头很难对准,尤其鸭嘴式的触头; b.活门机构开启和回落非常不灵活,经常被顶坏; c.手车在柜内移动也不灵活; d.柜门的开关也困难;

e.柜体的预制、仓储、运输都很不便

2.手车采用悬挂式结构,ZN12-12断路器的重心偏移,相对变形严重,触头对接更加不准,安全性低。

这几个问题如果是国产的kyn18,可能存在,国内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的确不行,可这些不是8BK20的问题。鸭嘴触头对水平和垂直中心的偏差比较敏感,工艺材料不过关的确很容易出现错位,接触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过热引发事故,所以国内现在都采用梅花触头。这可不代表鸭嘴触头就不好,相反,只要你的导轨,弹簧,包括手车等能保证质量,鸭嘴触头易于散热等优点就会体现出优越性。我听说过的国内最好笑的柜子是开关柜从实验位置到工作位置的判定是根据摇柄摇的圈数,连基本的位置判定都成问题,当然会出现“六个隔离触头很难对准,尤其鸭嘴式的触头”此类问题了。同理,活门问题明显是断路器行程和上下活门驱动力配合问题,8BK20和ZS!都没听说过给顶坏的,国内的就不保准了。8BK20倒是开启活门的大刀片经常由于试验人员不复位给损坏。新标准里有一点很好,提出了应有活门位置指示。至于什么手车在柜内移动不灵活,那是国内的柜子的通病,导轨太差,前后变形,左右变形,当然,也可能是涂工上面提的柜体变形严重引起的。8BK20和ZS1本身都好好的,就是仿制品有问题,可别由下往上一棍子打死。关于柜门的开关也困难,这个在现场的确碰到过,但不是开关柜本身的问题,一是由于现场地平不合格,水平偏差太大,二是安装调试时高压室门经常长时间的在打开状态,由于柜门很沉,长时间悬空重力下会轻微变形,IP40的柜子好办,调教铰链孔就行了,IP51的要麻烦一些,锁定机构较多。不过我认为这是可以人为避免的事情,是个责任心的问题,不是设备问题。

e.柜体的预制、仓储、运输都很不便; f.造价高,工时用量大。

的确,由于是框架式结构,工期较板式长,仓储运输不方便这条对于合资厂的都不存在此类问题。造价高,工时用量大是必然的,光厂内调试实验就要好多环节。但价格比较稳定,合资厂大多买期货原材料,不像国内的柜厂变动太大。听说还有中标后因为成本涨价耍赖不做的。

.采用一把钥匙的方式联锁,步骤过于复杂,不经培训根本操作不了

8BK20采用的是钥匙机械问询式的联锁方式,在符合五防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转动钥匙打开操作界面。这个开关柜是市面上五防做得最好的柜子,我们的柜子是给专门人员用的,当然要培训,安全第一,会者不难,何来复杂一说,难道其他柜厂的柜子都很简单,不用培训就能操作了?再说包括ABB,三菱等都有很多合资的柜子在联锁设计上抄袭了8BK20的做法,五防只是最简单的要求,比他再高级一点,安全性更好一点不好吗?传统的倒钥匙操作就不复杂吗?好像没少出事故阿!

4.因有受压变形,手车进出柜体时非常困难

这个和前面类似,8BK20可以无视变形问题,他的落地式手车设计得太有才了,地不平也能左右分别调整轻松移入移出断路器,这点ZS1差远了,但也不至于很困难。8BK20的操作很轻松的,夸张点说,一个女同志就能完成全停的工作了。有机会自己感受一下就行了。

5.体积大,占地面积大,不能靠墙安装。

8BK20的缺点是柜深,体积可不大,统一的800宽2050高,1650/1775深,可以靠墙安装,称为前接线,只不过后接线更适合国内的现状,都建议用户采用后接线不靠墙安装好。说到电缆连接,其实ZS1和KYN28的设计并不好,都是国外单芯电缆的方案,一是高度不够,二是前后纵向排列。对于国内来说三芯电缆要求连接高度高,矩阵排列好,所以其实开关柜应该深一些好,只是征地是按水平面计算的,所以柜深浅的柜子成了宠儿。8BK20本来三维的设计很好的,低压室的高度正好和人的视眼水平,(德国人平均身高172左右)可以方便的查线,不像ZS12200的高度,经常要垫个小凳子才能查线。只可惜这些细节都被柜深给蒙蔽住了,别忘了,3150A及以上电流时,它是最小体积的空气开关柜。

再说一点就是它不是完全的空气绝缘,而是有隔板、触头盒。在2005年北京清河变电站发生一起隔板受潮的绝缘事故。隔板是很不安全的方法,一旦受潮还不如没有好些。

通常我们说的空气绝缘开关柜指的是一次设备完全裸露在空气中,受柜体体积所限,肯定存在距离不够的情况,再考虑尖端放电和电厂畸变,涡流等问题必然需要在部分地方添加隔板等增大爬电距离措施。在采用的绝缘方法上,8BK20和ZS1的思路不同,西门子认为空气是最好的绝缘材料,虽然导电系数只有1,但稳定,可恢复,无老化等优点,因此当需要增强绝缘时都采用的最简单的隔板方式。ZS1则走上了复合绝缘的道路,这个说来就太长了。当然加了隔板也不代表就会100%不出问题。我们在高压室和电缆室都要加装温湿度控制的

加热器就是要控制空气的导电系数维持在1的水平,如果受潮严重时就会引起绝缘事故。这里列举的事故不知具体情况,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隔板不好或柜子不好。空气开关柜毕竟是少维护而不是免维护产品,再说哪里有100%不出事故的设备呢,用得越多,事故也就会多,关键是比例高不?说实在的,国产柜哪怕质量能达到合资厂的70%水平,西门子,ABB等早就给赶回家了。

有人愿意做固定柜没错,可能你觉得自己好控制质量,好制造。但没必要把中置柜说的很差,你能力范围内做不好的事情不代表别人做不好。同样的中国人做事,合资厂的产品就是比国内企业的普遍要好,原因说起来就太多了。固定柜也好,中置柜也好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从最小的螺丝帽做起。没有谁比谁天生就好的,至少现在还看不到。另外,老说新标准,固定柜,那是指气体柜而言的,国外已经超过50%的中压开关柜用了气体柜,不过那也是国外特色,他的分散式发电系统很普遍,母线电流都不大,气体柜很好用,又免维护,正好。但在中国还不行,动不动4000A的母线电流,还有大量的人员要安置,传统的定检方式,运行规程都还是中置式的空气开关柜更符合国情。GB3906新标准是出来了,可大家别忘了他是参考的IEC62271-200,那可是西门子,abb,阿尔斯通等厂家助推的,你见过他们现在有固定的空气开关柜在中国卖吗?

引用:

以下是引用hwc_wy在2007-03-20 15:08:22.0发表的内容:

柜子主要看应用场合和环境以及制造精度等,发展是必然的,我也占同,但不好说一定规定好,这要看哪个国家,发展阶段,建筑使用环境,电网质量,加工工艺的进步程度,操作水平等等,测量都可以从毫米到微米,到纳米,电视都可以做的越来越薄,可见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预测的,也许将来的手车柜都是自动升降调整和检测位置的,我们只要动一下手指就好,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好意思跑题了

技术进步总体上讲是无限的,但也不是永远的绝对无限,她要有一定的规律。在手车柜的发展过程中,体积和手车、柜体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导电回路却变化很少。现在我们设计的固定柜的导电回路长度只有2200mm,几乎是一条直线,又是最高的供电连续性(LCS2B),这样的指标被突破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中置柜最小电流的导电回路长达2600mm,其他柜型就更不能比了。看清未来,才能把握商机!

感谢51楼的朋友对本人提出问题的批评,别的不说,那么多字录进去要耗费多少时间啊!可敬!我在这里再次表示感谢!并针对你说的问题再次详细说明一下:

1.柜体变形最易发生的是左右两侧,因为其面积大,前后距离又长。最常见的变形的方式是“平行四边形”变形。避免此变形的好方法是有个有足够边长(形成足够的力臂)的三角形及以上的多边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家都知道吧?)。8BK20型开关柜侧面有两个横粱,三个竖立柱,用角撑把三个方向的梁和立柱连接起来。由于角撑最长边不过100mm多些(具体数忘了),相对于1750长的横梁来讲太短,形成不了足够的力臂,防止变形。其侧整板是由两块2mm钢板平铺在侧面上,螺钉固定。由于螺钉间隙的存在,也不能起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侧面的平行四边形变形很难解决。由于8BK20(国产KYN18系列)柜柜宽一般选900mm(800很困难),正面的“平行四边形”变形主要靠仪表室背板、中隔板、后板的用螺栓固定解决,同样由于固定间隙存在,效果很不理想。

中置柜(ABB的模式)采用侧面整板(两张连接起来)四周起梁,形成完整的一体的侧板(四边形),只要平面不变,就不会产生“平行四边形”变形。中隔板位于接近中心的位置,也起到防止正面的“平行四边形”变形。KGN8固定柜的结构借鉴了中置柜的结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安装了四个隔板(三层布置),再加上体积小(不论多大电流),变形就很小了。

德国原装的产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04年在北京开发区某公司买的原装货,因变形,推进机构被卡住,无法投运,还是我们派人解决的。如果一味要求地基平整,那就过分了。 2.鸭嘴触头对上下偏差敏感,对水平偏差不敏感。主要缺点是导电回路是矩形的,电流密度低。梅花触头对偏差敏感小些,触臂是圆形的,电流密度大。

3.在柜造方面我们与国外的所使用的设备一样,材料一样,摸具一样,程序一样。只是操作者不同,而数控冲床又不须人为干预,成品差距实在不大。

4.框架构件要喷涂处理,不同于敷铝锌板那样不怕磕碰、长期保存。所以说:预制、仓储、运输都不经济。

产品设计的原则就是要在尽量不利的条件下还能正常、方便使用。不要强求客观条件。 5. 8BK20型柜用钥匙连锁这不是个好方法,如果不用钥匙用转换手柄就好多,现场操作十分麻烦,钥匙找不到的情况经常发生。傻瓜相机的设计理念才是我们要采取的,复杂了制造者,方便了使用者。传统的程序锁更不可取了。 6. 断路器从柜内移出、进入都很麻烦(优点是可以落地),运载车要左右同时对齐才可锁定,调整间隙有限,可不是很方便。别说女同志(运行位置与试验位置间移动可以),就是男同志也不轻松。我本人感受多年了,所以才不赞赏。

7. 靠墙安装后好多柜的互感器更换困难,电缆安装不便,柜深的问题就更突出了,占用面积太大(柜宽一般要900,800很不安全)。3150A额定电流的8BK20柜体积为900X1775X2050,还要风冷。4000A的8BK20就没有,只有KYN67是4000A,体积:1110(宽)X2150(深)X2650(高),还要风冷。而KGN8柜体积只有840X1400X2450,4000A及以下自然冷却,风冷可达5000A。

8. 相间绝缘使用任何绝缘材料都不能说是完全的空气绝缘,包括非穿墙陶管、绝缘子以外的对地绝缘。象中置柜的的绝缘方式就更不可取了。只要结构合理,大电流、完全空气绝缘的小型柜才比较理想。

9. 手车柜存在的问题不是加强点工艺措施、改善点结构就能消除其弊端的,我们要认识到“手车柜是当年油断路器的产物”,我们再用手车柜就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国外可没有50%的充气柜(环网柜有),而且充气柜可是固定式的啊!

我们中国人如果干什么都要先看看外国人怎样,我们这个民族就太悲哀了!

唉,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最后一帖

1.既然柜体变形缩小到侧板了,就提两点,第一,侧板的面积不是整个侧面那么大,也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好好想想吧,第二,要求地基平整是对用户负责的态度。水平偏差1mm是标准的要求,难道你的柜子是斜的吗?8BK20现在只在中国生产,你的2004年的例子不知是哪家的产品?现在还从国外进口空气柜?别是出口转内销的吧? 2.西门子63KA/5000A的中置柜同样用的鸭嘴触头,不多讲了。

3.我不知道,看来你们厂有钱,没个四五千万,那些设备是弄不起的。 4.国内就迷信敷铝锌板好,继续吹吧。

5.不错钥匙经常找不到,被抢去维护别的设备去了,因为国产的太差,几下就断了,西门子的可是进口的,结实的很。连这个也不对,的确该用户不应该使用西门子的开关柜。西门子的开关柜不是给傻瓜用的,这点是肯定的。

6.现在的断路器落地都是液压操作了,动动脚就行了,连这个也不轻松,难道我们的运行人员都得了软骨病,东亚病夫?

7.这点最可笑了,连8BK20的柜宽,电流大小都没弄清楚就能说出那么多缺点,佩服!再说一遍,8BK20统一柜宽800mm,最大4000A电流,40KA开断(实际用的63KA的真空泡以大带小)西门子还有一款没竞争对手的空气柜8BK40,1100宽,2500高,2300深,可以

达到63KA/5300A。

8.我说过了,世上没有100%的事情。油时代的母线部分还要包热缩管呢?空气绝缘又不是没有弱点。

9,我前面讲的很清楚,新标准中的固定柜主要针对气体柜而言的,关于比例可以自己查相关资料,不多说了。

我们中国人如果干什么都要先看看外国人怎样,我们这个民族就太悲哀了!

现在还有中国人干什么先看外国人怎样吗?中国人早就忽悠完全世界了,正向宇宙进发呢,现在我们这个民族不悲哀吗?

还是那句话,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产品,冠军冲线之前是没有掌声的。

这个论坛是技术交流论坛,不是广告论坛,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引用:

以下是引用tcchezhong在2006-04-14 13:39:31.0发表的内容: 我们设计中,一般要求母排加绝缘。

这样的话,单母线的柜子,可靠性就超过了双母线的柜子(母线室贯通)。 支持,

我们的变电站使用的经常放电. 楼的朋友,你好!

感谢你大胆提出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敢于提问即使错了,不也是一种进步吗?我为你的大胆精神祝贺!我对你说的问题再详细说一下,你也别说你是最后一帖了,我们把问题谈透不好吗?

1.“平行四边形”变形这是一种工厂内常说的俗语,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相差过多,不是一个理论上的正方形。这在焊接柜时代最常见的问题。各个立柱和横梁下料时长度还能控制住,但焊接后四个角不能全是直角,就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变形的来历。框架式柜体,当受力不均匀(尤其吊起时),其抗变形能力很低(角撑不可能做得很大),就产生了“平行四边形”变形。

地面不平整度要求在1mm以内,这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意义也不大。在96年北开就仿制出了8BK20(国产型号KYN18A~C),2000年仿制出NXair型柜(相柱移动式,8BK30是F-C柜)。原装进口的有:欧洲本土的、海外工厂的、上海西门子的。 2.不论谁用鸭嘴触头和矩形触臂在3000A以上都不是很好的选择,不能认为他们的选择总是对的。

3.柔性线在好多个开关厂用,早就不是新鲜事了(造价不过1000万左右)。

4.敷铝锌板造价似乎高些,但综合造价与普通钢板加表面处理费用相比相差无几,而后者在预制、仓储、运输方面实在有不足之处。前者也存在长期使用后发黑的问题。 5.方便使用者这是设计人员的基本原则,当初8BK20与国内的各种手车柜相比要好多了(尤其关门操作),北开当初也赚了一笔好钱。后来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这种产品就渐渐退出市场(不是说没有,而是少了)。我今天设计的好多产品也是借鉴了8BK20的思路,取其优点吗!

6.运载车不是操作力太大,而是对准时麻烦,两人配合才好。大电流开关进出时车的导轨变形,车离开时忘记人为回位造成损坏。 7.国内仿造时搞过800宽的,安全性实在太低。后来都推荐900宽的(3150以下)。4000A/63kA

断路器型号是3AH(仿制型号ZN65A,北开最先研制成功),用此断路器配的柜子就是KYN67型手车柜(落地了)。3AF(国产型号ZN12)只到3150A,柜子那来的4000A?(有用3150A再加大排风量达到4000A的做法,很不安全,详见我的文章“国内外高压成套设备分析比较资料下载”)。6300A/80kA的断路器在2003年(可能不准)试验成功,后又补充了5000A/63kA规格。西门子的6300A的柜子本人没看到,天水的6300A是用两个断路器并联实现的。

8.空气绝缘的缺点是体积大,受异物搭接的可能性大。包裹热缩管可以避免些,但其静距离首先要够125mm。现在看,由于柜子的密封很好,落异物的可能性不大,包裹的意义也不大了,处理不好还会影响散热。 9.本人参加一次GB3906的讨论会,在这里再次引用一次原文:GB3906-2006《3.6kV~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首先在附录F中F.1条 “与GB3906-1991相比,分类的变化”中明确指出:前版标准主要围绕可抽出式的空气绝缘外壳而编写的。现在的趋势朝着固定式和GIS方向发展,需要本标准代表这些设备。其次在8.2条“设计和结构选择”中又次明确:固定式的总装,尤其是采用了少维护元件的总装可以提供终生低投入高收益的布置。

10.我记得说过一句话: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你在51楼说到:GB3906新标准是出来了,可大家别忘了他是参考的IEC62271-200,那可是西门子,abb,阿尔斯通等厂家助推的,你见过他们现在有固定的空气开关柜在中国卖吗?我也许理解有误,把你的意思理解成“国外还没有卖呢,我们那有必要研究?”这个标准可不是就这几个厂商的代表制定的,是全世界的专家根据使用情况、技术进步情况汇总后研究总结的结果,很有代表意义。

我本人不是想通过这个论坛去推广产品,而是要引用很多技术成果来说明问题。我们是从事应用研究的,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产品研制出来。 本人有些话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伤害,在这里声明:本人无意伤害任何人,如感觉有的化,向你表示歉意! 欢迎再次交流!

大家一起交流, 谢谢资讯共享,

正在关注这个问题

请大家多参加讨论,这本身就是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9楼的朋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话本身不错,但我们搞技术开发工作,首先就要有远见,才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超前于常规,引导潮流。

我们厂用的就是KYN28中置柜,很方便,没怎么去维护; 中置柜不是易损坏、不方便的问题,而是如下几个要害点: 1.大电流时安全性低;

2.在湿热地区安全性更低;

3.绝缘故障有个潜伏期,还没到大规模爆发期(10年后)。

引用:

以下是引用jk_00在2006-04-10 13:23:51.0发表的内容: 大家讨论的不热烈啊,那么我先说说,抛砖引玉:

中置式开关柜的优点在于:

1.配置的断路器体积小、重量轻,提高了手车的互换率,为检修和维护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2.柜体结构的小型化(如650宽),节省了一定的占地面积。 3.由于采用中置式导轨,相对减少了由于开关柜安装基础偏差而造成的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温升过高等现象。

4.组装式的柜体结构为制造商提供了预制 、仓储、运输上的便利条件和制造上的灵活适应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度较高的产品。

5.愈来愈多的先进可靠的元器件应用于开关柜中,使得其综合的技术性能水平提高。

中置式开关柜的缺点在于:

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和电力部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能做为高海拔地区使用的开关设备。

1. 1电气间隙:

a/采用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其接地开关的位置与下触头的位置是固定的,对于31.5-80的接地开关其下引线距离接地开关的距离为114mm对于;40-100的接地开关其下引线距离接地开关的距离为103(mm)。如不清楚可参见最后的附件图片:

b/对于一些辅助手车,其手车动触臂对触头盒安装板的距离为83mm,

可见,动触臂对金属隔板的电气间隙小于125mm。现基本都采用复合绝缘弥补电气间隙不足的缺陷。比如隔离车、计量车、电压互感器车等都装配固定形式的绝缘套筒,对于所用变手车只能套装绝缘热缩管。由于受热缩管的绝缘性能和老化性能的不稳定性制约,对于83mm的电气间隙是否可靠,没有定论。 1.2爬电距离:

a/早期的触头盒内没有增加爬距的伞沟,捆绑触头至中隔板的爬电距离(折合)为158mm,远小于240mm的要求,现在产品中已经更改;

b/下引母线经触头盒外表面至金属隔板的爬电距离为220mm<240mm; 2..运转、操作方面

中置式开关柜的手车,需人力从地面搬到运转车上,易造成开关设备的摔坏和人员伤害.虽然手车上有吊装孔,但变电所内无法实施吊装。常见的情况是,由四人搬抬活门压板或动触臂,而这是不允许的。

3.外壳接地连续性的不足或丧失 GB3906和DL/T404中规定,高压开关柜的金属骨架和安装于柜内的高压电器的金属骨架均应有符合技术条件的接地,并且与专门的接地导体相连接. 现在的情况是:

a.本不考虑系统接地连续性。诸如一些小型生产厂。

b.主要的喷涂零部件,如侧板、隔板等焊接地装置。此举不可能实现“系统”接地。 c.断路器本体无可靠接地

国家标准中规定,可抽出部件应接地的金属部件,在试验位置、断开位置以及当辅助回路未完全断开的任一中间位置时,应保持接地连接。 现在的情况是:

a. 厂家(断路器)没有考虑断路器本体可靠接地;

b. 只考虑了断路器本体在工作位置接地。 4.KYN28为非抗弧型产品 表现在:

a. 显示器安装没有考虑燃弧防护;

b. 为节省成本,随意减少了门铰链和紧固螺栓。 5.前中门采用非专用工具可打开

原始的设计考虑了这一点,一些制造厂为加工方便,节省工序,省略了锁钮芯的加工,使得原设计的初衷没有实现。

5.没有断路器紧急解锁(当然并不是所有断路器都需要)装置。 6.动静触头对位准确与否无法监测。

7.触头盒的结构使得不利于触头散热,尤其是针对3000A以上的断路器存在隐患。 学习了

这种柜子用的是很多,不知道还有别的替代的没有! 手车柜发展到今天的中置柜,已比较成熟了。要想再提高其可靠性已不是移开式这种结构能解决的了。我在“国内外高压开关设备分析比较资料下载”中已做了详细的分析,如感兴趣可以看看。欢迎交流。

“中置式开关柜的缺点在于:

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和电力部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能做为高海拔地区使用的开关设备。”和“中置柜不是易损坏、不方便的问题,而是如下几个要害点: 1.大电流时安全性低; 2.在湿热地区安全性更低;

3.绝缘故障有个潜伏期,还没到大规模爆发期(10年后)。”的根据欠缺,手车式与中置式实际都属于“手车式”一类,中置式的断路器体积小一点,但带电部位的安全间距与手车式(非中置式小车)几乎相等,所以,上面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应该说“中置式替代原手车式”在KYN28柜是必然的。

楼上的朋友,你好!欢迎提出疑问。

中置式开关柜是随着少油断路器被真空断路器(非SF6断路器)取代而产生的,也是一种必然。这只是移开式(手车与中置都是)开关柜的一次进步,不是开关柜的一次实质性的进步。因为从过去的手车柜到现在的中置柜,其只变化了手车的结构,柜体的装配方式,导电回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很早时期手车柜设计成600mm宽(GFC-3A),后来又改成800mm宽,绝缘事故还是频发,有些柜型又改成900~1000mm了。过去手车柜与现在的中置柜带电距离并不完全相同,尤其过去的柜子有好多地方使用绝缘板(过去叫金属封闭,现在叫PI级防护),导体被包裹的程度较少。尤其没有触头盒的方式,防护等级低。 绝缘老化与温度、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详见我的文章中相关部分),包裹严重后稳升提高加剧绝缘老化。这就是绝缘事故居高不下的原因。大电流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已不是在原中置柜的基础上就能解决的了。 我是制造厂的;

我觉的中置柜应该还是很有前途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他的造价也是越来越便宜了; 而且他的安装、和维修都是比较方便的。

防腐性、安全性相对于目前的普通高压柜还是有很多的优势的; 楼上的朋友:你好!

对你的看法我再提些看法,共同探讨。

1.“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他的造价也是越来越便宜了”这没说错,单制造厂的利润呢?5%

就算好的了!

2.能靠墙安装吗?即使勉强安装,检修方便吗?

3.材料相同,防腐性没区别。安全性能跟固定柜相比吗?

当大家都把中置柜当作赚钱的东西时其商机也就不再存在了。要找新的商机了。 好帖!学习了,有很多知识真是不看不知道 梅花触头容易发热

中置柜不是易损坏、不方便的问题,而是如下几个要害点: 1.大电流时安全性低; 2.在湿热地区安全性更低;

3.绝缘故障有个潜伏期,还没到大规模爆发期(10年后)。 我们的柜子已经发生过了。

现ABB公司对ZS1结构作了改进 ABB的改动是换汤没换药!

VD4的改动是:把原来没必要复杂的简化了,向我国学了。

柜体上的改动是:不能并柜后中间抽出柜子的问题解决了(我在很早就提出过)。

丧失运行连续性类别LSC2B不一定是固定式,有可能是铠装,现在的KYN28本身就是LSC2B。

永磁操作机构将代替弹簧操作机构,弹簧机构内部的机械传动部分太复杂,电气的想搞明白,太难.

学习了,好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引用:

以下是引用whrdctwm在2007-05-21 14:43:07.0发表的内容: 永磁操作机构将代替弹簧操作机构,弹簧机构内部的机械传动部分太复杂,电气的想搞明白,太难.

\"永磁操作机构\"比“弹簧操作机构”简单这话不准确,机械部分简单了,电气控制那部分呢?传感那部分呢?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弹簧操作机构。另外寿命指标也要全面,不能只看在短时间内能操作多少次,而还要看在多少年内这个次数有效!永磁操作机构的电容寿命有二十年吗?永磁操作机构在频繁操作场合、要求动作一直性好的场合、不易检修的场合适用。

引用:

以下是引用linx8849在2007-05-21 12:48:46.0发表的内容:

丧失运行连续性类别LSC2B不一定是固定式,有可能是铠装,现在的KYN28本身就是LSC2B。

在标准里没有指定LSC2B单独是指固定柜的等级,也没见谁这样说啊?

有比KYN28更好的柜子吗?目前好象还没有,有的时候再说吧,好坏不是自己说的,开发产品的人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好,是自己想出来的,真正的好不用户说的。 \"永磁操作机构\"比“弹簧操作机构”简单这话不准确,机械部分简单了,电气控制那部分呢?传感那部分呢?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弹簧操作机构。另外寿命指标也要全面,不能只看在短时间内能操作多少次,而还要看在多少年内这个次数有效!永磁操作机构的电容寿命有二十年吗?永磁操作机构在频繁操作场合、要求动作一直性好的场合、不易检修的场合适用。[/quote]

最重要的是可靠性,而不是概念。 小型化中置柜,高度仅1960mm. http://www.henbuo.com

KYN28柜子的尺寸是不是有点大啊,我们是煤矿的,感觉有点大 我公司承接一批中美合资企业的中置柜,经过几次反复做样机总算让他们满意了.我公司也出口不少中置柜到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老焖认为出口到那些地方还没有国内要求高,出口到欧洲\美国才能算出口.发一张样机的仪表箱图片给大家看看.(whr0513) 再发一张.(whr0513)

再把老美的技术要求发给大家看看.(whr0513)

我在一个工地发现覆铝锌板板面比镀锌钢板板面耐腐蚀,但断口反之!

DXG-12柜虽然体积小(800X1200X2200),可其在\"五防\"上存在很多缺陷,这点与KYN28-12柜无法比拟.

引用:

以下是引用sushibo4321在2007-04-11 10:46:40.0发表的内容: 我是制造厂的;

我觉的中置柜应该还是很有前途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他的造价也是越来越便宜了; 而且他的安装、和维修都是比较方便的。

防腐性、安全性相对于目前的普通高压柜还是有很多的优势的; 请问普通高压柜具体是指哪些柜? 顶

看了大家的论述,感想颇多。

总之一句话,在可靠性的基础上,考量适用性,二者兼备尤佳。 不好意思,以此抛砖引玉。 顶!!!

真是大开眼界呀,收获不小。

KYN28使用不少,但却从没这样深入的思考过这种柜型优缺点 好贴,看了大家的讨论之后,也让我学到的不少东西 这个有道理

其实前面大家讨论的问题都太泛了,以至于问题太多,有的没有讨论明白。

我建议还是把KGN8、KYN28和KYN18几种柜型的优点、缺点先分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讨论。也许更有条理,也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应该多开设一些这样的论坛,方便大家交流与学习

厉害,学到了很多东西,看来我要去书店买本关于高压柜子的书来充充电了 学习

以下是引用jk_00在2006-04-10 13:23:51.0发表的内容: 大家讨论的不热烈啊,那么我先说说,抛砖引玉: 中置式开关柜的优点在于:

1.配置的断路器体积小、重量轻,提高了手车的互换率,为检修和维护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2.柜体结构的小型化(如650宽),节省了一定的占地面积。 3.由于采用中置式导轨,相对减少了由于开关柜安装基础偏差而造成的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温升过高等现象。

4.组装式的柜体结构为制造商提供了预制 、仓储、运输上的便利条件和制造上的灵活适应

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度较高的产品。

5.愈来愈多的先进可靠的元器件应用于开关柜中,使得其综合的技术性能水平提高。

中置式开关柜的缺点在于:

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和电力部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能做为高海拔地区使用的开关设备。

1. 1电气间隙:

a/采用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其接地开关的位置与下触头的位置是固定的,对于31.5-80的接地开关其下引线距离接地开关的距离为114mm对于;40-100的接地开关其下引线距离接地开关的距离为103(mm)。如不清楚可参见最后的附件图片:

b/对于一些辅助手车,其手车动触臂对触头盒安装板的距离为83mm,

可见,动触臂对金属隔板的电气间隙小于125mm。现基本都采用复合绝缘弥补电气间隙不足的缺陷。比如隔离车、计量车、电压互感器车等都装配固定形式的绝缘套筒,对于所用变手车只能套装绝缘热缩管。由于受热缩管的绝缘性能和老化性能的不稳定性制约,对于83mm的电气间隙是否可靠,没有定论。 1.2爬电距离:

a/早期的触头盒内没有增加爬距的伞沟,捆绑触头至中隔板的爬电距离(折合)为158mm,远小于240mm的要求,现在产品中已经更改;

b/下引母线经触头盒外表面至金属隔板的爬电距离为220mm<240mm; 2..运转、操作方面

中置式开关柜的手车,需人力从地面搬到运转车上,易造成开关设备的摔坏和人员伤害.虽然手车上有吊装孔,但变电所内无法实施吊装。常见的情况是,由四人搬抬活门压板或动触臂,而这是不允许的。

3.外壳接地连续性的不足或丧失 GB3906和DL/T404中规定,高压开关柜的金属骨架和安装于柜内的高压电器的金属骨架均应有符合技术条件的接地,并且与专门的接地导体相连接. 现在的情况是:

a.本不考虑系统接地连续性。诸如一些小型生产厂。

b.主要的喷涂零部件,如侧板、隔板等焊接地装置。此举不可能实现“系统”接地。 c.断路器本体无可靠接地

国家标准中规定,可抽出部件应接地的金属部件,在试验位置、断开位置以及当辅助回路未完全断开的任一中间位置时,应保持接地连接。 现在的情况是:

a. 厂家(断路器)没有考虑断路器本体可靠接地; b. 只考虑了断路器本体在工作位置接地。 4.KYN28为非抗弧型产品 表现在:

a. 显示器安装没有考虑燃弧防护;

b. 为节省成本,随意减少了门铰链和紧固螺栓。 5.前中门采用非专用工具可打开

原始的设计考虑了这一点,一些制造厂为加工方便,节省工序,省略了锁钮芯的加工,使得原设计的初衷没有实现。

5.没有断路器紧急解锁(当然并不是所有断路器都需要)装置。 6.动静触头对位准确与否无法监测。

7.触头盒的结构使得不利于触头散热,尤其是针对3000A以上的断路器存在隐患。

学习了

本文来自: 电气中国(http://www.dianqi.name/) http://www.dianqi.name/Article/2006-04-07/57855.html

详细出处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