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

来源:吉趣旅游网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

(一)谢亭送别(5分)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咸阳值雨(5分)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2分)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三)春行即兴(5分)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2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3分)

(四)如梦令·春思(5分)

苏轼 ②③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五)柳(5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 ”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3分)

(六)山房春事(其二)(5分)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2.请简要分析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七)秋夜曲(5分)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释】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 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八)题齐安城楼(5分) 杜 牧

①②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释】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分)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

①(九)晴(6分) 杜甫 ②

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分)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十)江上秋夜(6分)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1.“雨暗苍江晚未晴”中的“暗”字用得十分巧妙,请加以赏析。(3分)

2.最后一句“月在浮云浅处明”写出了怎样一种环境气氛?(3分)

(十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6分)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首联中“露浓”一词还有个版本作“雨浓”,结合后面几联诗句,你觉得是“露浓”好,还是“雨浓”好?(3分)

2.颈联中“分”“挂”两字用得极为精妙,请选择其中一字进行赏析。(3分)

(十二)(6分)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 (3分) [色彩之妙] (3分)。 (十三)(6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1.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3分)

2.“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3分)

(十四)(6分)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1.甲诗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2.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3分)

(十五)(6分)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感旧歌者 (元)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释】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

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十六)(6分) 【甲】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这两首诗的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何不同?(3分)

2.请赏析【乙】诗中“山山黄叶飞”这句写景的作用。(3分)

(十七)(6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做一比较分析。(3分)

2.这两首诗描写的角度、表达情感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请做一比较分析。(3分)

(十八)(6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诗人写此诗时68岁。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3分) 2.说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一)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二)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三)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四)1. 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五)1.如何 2.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六)1.日落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七)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八)1.“寒”即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意对即可) 2.“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惘等)之情。(意对即可)

(九)1.初晴的巫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2.“急纷纷”写出了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十)1.“暗”字本属形容词,这里却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雨使苍江变得暗,似乎雨在此时是有意而为之,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妙用。 2.本诗句写出了因天在下雨,江面昏暗,所以月被浮云遮掩只在浅处才明亮。营造了一个昏暗的氛围,给人一种压抑而不朗润的环境气氛。 (十一)1.“露浓”好,“露浓”表明诗人去访友的时同是在清晨,时间早,与下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选择“雨浓”,言之有理亦可,比如把“雨浓”跟下文的“飞泉”相联系。) 2.示例一:“分”字化静为动。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示例二:“挂”字化动为静,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情状。

(十二)[名词之美]示例:“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组合,给人秋天的凄寒衰败之感。[色彩之妙]示例:“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组合成一幅多彩多姿的亮丽秋景,给诗人的惆怅失落以安慰。

(十三)1.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2.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乙诗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十四)1.“生”“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2.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甲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中说道:乡书什么时候能到呢?大雁都已经回到了洛阳,那么我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乙诗中“翻飞未肯下,尤言惜故林”一句中说道:翻飞的落叶,为什么不肯落下,就是留恋森林。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十五)1.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 2.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 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

(十六)1.甲诗抒写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乙诗抒写了诗人旅途悲思。 2.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十七)1.内容:两诗情感相同,都怀念家乡、怀念亲人,期望团圆。写法:都借助意象来抒情,都采用了虚写(想象)的表现手法。 2.《夜雨寄北》前两联一问一话,以对话的形式写诗人目前的凄凉景况,后两联是诗人想像与爱人相聚时的情形,前后对比,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思念。《月夜》不说自己望月而思念妻子,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念自己、彻夜难眠的情景;不说自己望月而想念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以此表现对家人的怀念。

(十八)1.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意近即可)2.都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意近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