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辛亥革命看百年前国人制度选择

从辛亥革命看百年前国人制度选择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一 謦 口蔡英元 辛亥革命迄今百年.推翻帝制功莫大焉。近来突发奇想,假 如辛亥革命再晚发生几年.我奶奶就不会放脚,爷爷又得多留几 年辫子了 不过.这种可能性大吗?如若不是司务长熊秉坤打响武汉首 义第一枪.偌大个中国。十几万新式军人,就无人率先发难?1895 年1O月直至1911年4月.孙中山共发动了11次反清起义,还 曾在镇南关起义时亲自发炮,从这种屡败屡战、愈战愈强的勇猛 势头和鼓舞作用看.革命终有成功之日,辛亥革命当属偶然中的 必然。 辛亥革命之前的清廷“新政”.在促进资本经济发展之余,练 就了一支新军.壮大了主张立宪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1905年 连科举制都废除了.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清廷皇室对权力的恋 2013 4◆下◆领导文萃 93 栈和对改革的耽搁。即至1911年5月8日清廷推出皇族内阁. 摄政王载沣任用满族亲贵的私心暴露无遗。皇族终于众叛亲离. 真的已成孤家寡人 新政的良好发展态势无法真正从根本上扭转大清帝国的危 局,一个对外屡屡割地赔款.对内无法保护国民的政府权威无 存,两百余年来以不变应万变的统治,已让民穷财尽,国衰势危, 又如何能阻止异变发生? 据实而言。清朝末年的统治无心也无力残暴.大批政治精英 寄望于体制改良。来实现清帝国的崛起。为何会错过改良的时 机,终究迎来一场暴力流血的革命?究其原因:首先,皇室不愿放 权。甚至不愿从“神坛”上后退半步.以一贯的傲慢对待逐渐沸腾 的民意。错过了救亡图存的最后时机;其次。皇室不够自律。以皇 族内阁为例.以满清贵族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只知道用简单的武 力镇压和拖延。来挨过政治危机,自然无法顺应时局.完成自上 而下的政治改良 立宪派要求清廷实现英国式的虚君立宪.而清廷舍不得“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权独揽。日本式的皇室变革终究无法在紫 禁城发生,大清基业的轰然倒塌,可以说是清廷皇室一不放权、 二不自律的咎由自取。火药已由清廷自己备好.革命党不过是火 药的引线而已 革命无外乎要实现对“制度”的主张。清政府恰恰在制度的 安排上,应对失当,忤逆全民之意,特别是罔顾精英分子对制度 改良的诉求。这种不满足国民政治诉求的做法.就是对国民幸福 感的漠视.终于使得政治改良无法在大清的既有体制之内得以 94 领导文萃2o13.4◆下◆ 完成。 辛亥之后的混乱时局。也可以说是全民对于制度选择意见 不统一的具体体现。任何制度之确立,都需要一个合法性的认 定.而这一过程显然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以及各省军政府 无法顺利完成的.所以孙中山其时才有革命尚未成功的慨叹。 既有制度的改良已然断无可能,袁世凯、杨度关于君主立宪 的构想也已招致国民唾弃.新的制度安排只能由各派力量的艰 难角力来决定。最终胜出的自然具有合法性。军阀割据、内战具 有必然性,因为我之执政非由你任命,虽可发电以示支持,但又 何必听命于你?制度的合法性,不经由艰难摸索甚至流血冲突, 就难以树立。这是辛亥百年来的历史所印证的。中国百年来的发 展和崛起,放到历史的长河上看.正是中华儿女苦苦选择制度的 结果。 抛开制度本身的优劣不谈.仅从辛亥革命的历史看.任何一 种理性文明的制度.都可以作出适应全部国民幸福感的制度安 排,并将相应的制度改良作为一种常态的政治策略。毕竟,自发 的政治改良相较于暴力流血的破旧立新.具有小成本优势。有利 于全民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层建筑若无强烈的忧患意识, 就不可能维持制度改良的常态化 清廷的冥顽不化和糟糕的执政表现.恰是缺乏政治远见的 典型案例 彼时新政之繁荣恰是对当局的麻痹,拖沓着拒绝立宪 和改革.只能一次次错过挽狂澜于既倒的良机。当旧的制度完全 失去弹性和活力.必然会有新的有生命力的制度应运而生来替 代它。 (摘自《学习时报》) 2013.4◆下◆领导文萃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