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科教文卫支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教文卫政策已经是财政社会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保证与促进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科教文卫中,我着重分析我国的教育类支出。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并且教育支出现在已经成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浅析我国对教育支出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财政支出 科教文卫 教育支出
随着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提高,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投入。
财政支出,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科教文卫支出包括政府对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和卫生方面的支出。科教文卫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非生产性支出, 科教文卫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 继而提高物质劳动生产财富。科教文卫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反应了各国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财政教育支出的总规模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3057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450亿元,增长4.1倍(见表1)。但是财政教育支出仍存在着相对规模不足、结构失衡的状况,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10年,我国财政支出增加迅速,年均增长19.0%,但
同期财政教育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却为17.2%,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16.2%下降到2010年的13.9%(见表1)。二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国际公认评价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GDP的增长速度较快,2001年约为10.97万亿元,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从2001~2010年年均增长15%。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增长速度缓慢,且持续在低位徘徊。2001~2010年该比重一直在3%左右,大部分的年份都在3%以下,只有2009年和2010年超过了3%,2010年也仅为3.1%(见表1)。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发达国家的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左右,其中美国为4.8%、加拿大为4.7%、英国为5.0%、荷兰为4.6%、丹麦为6.8%、法国为5.6%、新西兰为5.2%;而同年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左右,其中墨西哥为5.3%、波兰为5.4%、墨西哥为5.3%、巴西为4.4%、俄罗斯为3.8%;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只有3%左右。显然,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教育支出规模间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三是财政教育支出在区域间分配不公。长期以来,受历史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区域间财力状况相差悬殊,也使得区域间的财政教育支出差异较大。四是财政教育支出在城乡间分配不公。由于我国城乡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间财政教育支出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但政府财政仅仅是负担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其他方面进行重点资助和扶持,与城市相比,目前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条件和水平仍较为落后,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表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数据(2001-2010年)
数据来源:《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9》 《2009、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 财政部公布的《2009、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和规模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阶梯分布,且阶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见表2)。不仅如此,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平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又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使各级各类的教育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2: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纵观前文可以大致的了解到我国科教文卫支出中得教育支出的现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对完善我国教育类财政支出有一些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不够。所以,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足,这需要我们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下功夫,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的办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只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的农村学校从学校的房舍、教育设备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相当落后。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障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
(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是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方式、设施和设备、教师质量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即使最偏远的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而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即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可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
(六)合理安排教育支出结构,并且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三级教育的办学效率。
只有我们真正的认识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了解到重视教育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利益,我们才能提出正确的及时的相关政策,促进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支出经济分析[M] 杨丹芳 上海三联书店2001
[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问题和对策[J] 油萧峰 《软科学》2003年第17卷第2期
[3]:2009统计年鉴
[4]: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与现状分析[J].财政研究,2003;7;35
[5]:我国教育支出的财政分析和对策选择[J] 骆勤 《财经论丛》2004年第5期
[6]:中国财政部主页
[7]:努力构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70 王蓉,丁小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