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四单元 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四单元 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答案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一、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斯恶已:通“________” .②高下相盈:通“________” .③不自见:通“________” .④建德若偷:通“________” .⑤起于累土:通“________” .⑥受国之垢:通“________” .2.一词多义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刀而藏之: ①善善.素善留侯张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国贱俘,至微至陋: ②亡今臣亡.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其安易持: .③易

之: 以其无以易.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夫唯道,善贷且成: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 高下相盈.④盈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

不自是,故彰: .

以圣人方而不割: ⑤是是.谓社稷主: 受国之垢,是.3.古今异义 ①大方无隅 ..

古义: 今义: ②大象无形 ..

古义: 今义: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

古义: 今义: ④不笑不足以为道 ..

古义: 今义: ⑤为天下式 .

古义: 今义: ⑥不自伐 .

古义: 今义: ⑦廉而不刿 .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

天下莫柔弱于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①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②为不笑不足以为道: .

为之于未有: .

: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③哉

王曰:善哉论事: .



皆出于此乎: ④其其.其若是,孰能御之: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二、词类活用

孰知其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1)曲则全: .(2)枉则直: .(3)敝则新: .(4)不自见,故明: .三、特殊句式

(1)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5)不笑不足以为道: 四、语句翻译

(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译文: (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文: 五、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经典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间。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掌管史册典籍的官吏,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以此来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二、背景展示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鉴于此,老子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三、文白对译

天下 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诞生了;都知道什 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



么是善的时候,恶也就诞生了。已:表确定语气,可译为“了”。

有 无 相 生, 难 易 相 成,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 短 相 形,高 下 相 盈,音 声长和短互相比较才能显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能呈现,音和声 相 和, 前 后 相 随。

(二章,

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由于排列才有顺序。节选)

形:这里指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通“呈”,

呈现。音声: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和人唱出来的声音。

曲 则 全, 枉则 直, 洼 则 盈,敝委曲就能保全,弯曲就能伸直,低洼的可得充满,破旧的则 新, 少 则 得, 多 则 惑。

错误!

可得新生,缺乏的便可获得,富有的反而迷惑。

是以圣人 执一 为天下 式。

所以,圣人固守其道是天下人认识上天的标准。

直。敝:破旧,坏。

直:弯曲就能伸

执一:固守其道。执,坚守。不自 见, 故 明;不自我表现,反而更能显出自己; 一,指道。式:标准,表率。

不自 是, 故 彰; 不自 伐,故 有 功;

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大功告成;

n:表现。是:正确。这里是认为正不自 矜,故 能长。见xià

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进。确的意思。伐、矜:夸耀。长zhǎnɡ:长进。夫唯 不 争, 故 天下莫 能 与之争。古之所谓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人所说“曲 则 全”者,岂虚言哉?

“委曲就能保全”的话,难道是假话吗?如果能够按照古语去做,诚 全 而归 之。

(二十二章)

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错误!

之,指这

样做的人。

上 士 闻 道, 勤而行之; 中 士闻 道,优秀的人明白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明白了道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

之后,仍是将信将疑、迷惑不解的样子;俗陋的人明白了道之后,大笑 之。 不 笑不足以 为道。

错误!

大声嘲笑。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

阶层,后来游离出来成为有知识有技艺的人,差不多相当

于现在的知识分子。勤:努力,尽心尽力。若存若亡:指

将信将疑,迷惑不解。不笑不足以为故 建

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立这门

言 有之:明 道 若 昧,进 道 若学说的人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 退,夷 道 若 颣, 上 德 若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高尚的道德却好 谷, 大 白 若 辱, 广 德像凹下的山谷,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建 德 若偷,质 真 若 渝, 大方

若不足,刚健之德被视若苟且,纯真的德被视若败坏,最方正 无 隅, 大 器 晚成, 大音 希 声,

的却没有棱角,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大音是听不到声 大象 无形。

错误!

音的,大象是没有形迹的。

i: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 昧:暗。夷:平。颣lè

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辱:污垢。建:通“健”,

刚健。偷:苟且,懈怠。质真:纯真的德。质,纯真。真,即“德”。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隅,角。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器,才能。大音希声: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大象无形:大象

道 隐 无 名。 夫唯

的。象,形象。大道隐藏在万物之中,所以无法给它命名。正因为

是没有形迹

道, 善 贷 且 成。

(四十一章)

它是道,它才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隐:隐藏。名:名称。贷:施 与。成:成就,成全。

祸兮, 福之 所 倚; 福兮, 祸之 所 伏。

灾祸啊,幸福依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孰知 其 极?其 无 正。 正复 为 奇,谁知道它最后的道理?实在没有定准。公正随时可变为奸邪,善 复 为妖。 人 之迷,

善良随时可变为凶恶。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 其日固久。

错误!

惑已经很久了。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于正邪、善是以圣人方 而不

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不会

割, 廉 而不 刿, 直而不 肆, 光

伤害别人,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明而不 耀。

(五十八章,节选)错误!

亮却不炫耀自己。

侵犯别人。

耀:炫耀。

其 安 易 持,其 未

事物还安定时,它的稳定容易保持,事物还没有显出变化

兆 易 谋; 其 脆 易 泮, 其的迹象时,改变它就很容易;事物还脆弱时,容易破散,事物还微 易 散。为 之于未 有, 治 之

微细时,容易打散。要在事物还未发生前先把它办完,要在事 于未 乱。安:安定。持:保持。



物还未混乱前先把它整理好。泮pàn:破散,分解。合抱之 木,生于 毫 末;九层之 台,起于累 土;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的高台,从一筐泥土筑 千里之行, 始于足 下。民之从 事, 常于起;千里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人们所做的事,经常是几 成 而 败之;慎终 如 始, 则无

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的;若结束时能像开始时一样慎重,就不 败事。

(六十四章,节选)错误!

会失败。

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

逐渐积累起来的。慎终如始:结束时能像开始时一样慎重。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如,像。

天 之道, 其犹张 弓 与? 高者

自然的规律,不很像张开弓射箭吗?目标高了就把它压

抑 之, 下者 举 之,有 余者 损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张得过满就把它减小 之, 不足者 补 之。 天 之道,

一点,弓张得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损有余 而 补不足。 人之道则 不然,损 不足把多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而人的规律则刚好相反,减少不足 以奉 有余。 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唯有

的来增加多余的。谁把多余的拿出来以奉天下呢?那只有得道 者。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七十七章,节选)

道的人才能如此。张弓:给弓上弦。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而攻 坚强者 莫之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在攻击坚强者的东西中没有什么能胜, 以其无 以 易 之。弱 之 胜强,能超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 之 胜刚, 天下莫 不知,

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莫 能 行。是以圣人云: “受国 之垢,没有人能这样做。因此圣人说:“能为国家承受屈辱的人,是谓 社稷 主; 受国 不祥, 是 为才称得上是社稷的主人;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称得上是天下 王。” 正言 若反。

(七十八章)

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错误!错误!

1.脉络梳理

“有”与“无”的相对性“有”与“无”的转化祸“有”与“无”的关系道的内涵与人认识上的关系

兮举例说明→圣人的处世态度福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圣人的处世态度兮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天道与人道的对比→批判现实柔弱与刚强的关系→为政者的责任

2.初读感知

(1)本课节录了《老子》中的七章,请用最简短的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答: (2)阅读节选的章节内容,总结所蕴藏的哲理内涵。

答: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老子怎样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答: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结合这句话解释老子的“道”。

答:

对于老子,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并不消极,你怎么看待?

答: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老子认为:水表面上看来是柔弱的,但它却能穿山透石,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谚语与之不谋而合,殊不知,低头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智慧。 运用示例

学会低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卡耐基说,每当我看到天上的星星,看着那些一百万年前射来的光,我就会觉得人类渺小。鲁迅说,尼采说他是太阳,光热无穷,所以他疯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那是自然的恩惠,所以我们的先人早就学会了向天地低头,甚至顶礼膜拜。中国古人追求顺其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华夏子孙繁衍不息。老子主张人处“下位”,真是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却被一些急功近利者践踏,于是我们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

天与地的距离,抑或就是那一低头的高度? 2.课外素材

谈迁写《国榷》

谈迁,明朝浙江海宁人,是一个穷秀才。29岁时开始编史书,因为买不起书,就四处求人,借书抄写。有时为了查阅一点材料,自带干粮行走一百多里。他努力了27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此时谈迁已经56岁了。可是有一天夜里,这部书稿却被人偷走了。谈迁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别人都以为他这下会一蹶不振,不料他第二天便挽起袖子重新写了起来。他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光景,终于完成第二遍书稿,就是后来问世的《国榷》。

此时的谈迁已经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高兴地对人说:“虽死而瞑目矣。”

点评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福祸得失之间

①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利害为邻,祸福相倚。“塞翁失马”的故事证明了这一深刻的道理。古人所说的“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也深含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意思。而虎死于皮,鹿死于角,熊死于掌,象死于牙,也是“福祸相倚”的写照。强弓易折,宝刀易卷;好狗总是战死的,良马总是跑倒的;红颜总是薄命伴,才人常经磨难多。(1)

②面对荣华富贵,那锦绣的衣,可口的食,舒适的屋,妩媚的色不能说没有诱惑,但也有着祸的潜伏。越王勾践大功告成,范蠡驾一叶扁舟,漂泊于江湖,他还写信给同僚文种,分析勾践这个君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本性,讲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可是文种官迷心窍,乐不思蜀,最后果然为越王所杀。而忍智藏锋的范蠡则改换门庭,终成一代生意大家——“陶朱公”。这正应了古人描绘的“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2)

③明末文人洪应明写道:“帆只扬五分,船便发;水只济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被杀,霍光败于权势逼群,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3)有才固然是好事,但有些时候智慧也有大痛苦。苏东坡因才智过人历经磨难,所以一次在给儿子洗澡时,却愿其痴呆为好,这实乃苦涩之语。想那韩信、陆机、霍光、石崇本是人杰,终因恃才傲物、声威张狂而遭厄运,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④常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表面上用一种假象掩饰,当别人是傻瓜,视自己是能人,好像是机灵的策略,但是时间一久,伎俩被识破,人们就当你在演戏了。相反,“拙诚”干脆以老实示人,如清丽村姑,不涂抹;似土土的庄稼汉,看似愚直却实在,(4)反而赢得了信任。

⑤总之,人立于天地间,灾祸与幸福是相通的,生存与死亡是相邻的。生而为人,必当处世,我们在享福之时,要考虑灾祸的发生。走在“华容道”,常想走“麦城”,防患于未然。当灾祸发生的时候,也不要怨天尤人,最好换一个角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悟要点

(1)第①段中列举了大量的“福祸相倚”的现象,你觉得是否过于繁琐?

提示 不繁琐。本文论述的主题“福祸相倚”,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理,通过列举这些生活现象,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更能赢得读者对文章主题的认可。同时为下文的论证铺垫张本。

(2)第②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对比论证。通过叙写范蠡与文种的不同心态、不同命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真实地揭示了福祸之间的关联,是非观点鲜明。

(3)第③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怎样的论述技法?在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引用、排比。结构上借助名人名言总结上文,并提出“有些时候智慧也有大痛苦”的观点。领起下文苏轼的育子之愿及人杰的下场之悲。从反面论证文章论点的正确性。 (4)第④段中画线的这两个比喻句准确吗?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 准确。“拙诚”表现为老实,“清丽村姑”讲究的是天生自然,“土土的庄稼汉”更是实在,这些都是赢得世人信任之本,更是福至祸消的必要条件。

提醒 本文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来叙事说理,在准确论证观点的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语言文采。请学习这种技法,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恰当地把平时积累背诵的诗文名句、谚语俗话嵌入到文章中。

提醒: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13课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①矣 ②呈 ③现 ④健 ⑤蔂 ⑥诟

2.①与“恶”相对 善于 好,妙 通“缮”,擦拭 与……友善,交好 善于,擅长 爱好,崇尚 ②失去 逃亡 灭亡 死亡,饿死 通“无”,没有 ③容易 替代,更换 ④通“呈”,呈现 充盈 ⑤认为正确 指示代词,这 代词,代“受国之垢”者 3.①最方正的 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②大的形象 陆地上现存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即象 ③做事情 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④把……作为 认为 ⑤标准,表率 形式,式样 ⑥夸耀 讨伐 ⑦棱角 廉洁 4.①介词,比 介词,从 介词,对 介词,表被动 ②是 当作,作为 成为 做事 ③疑问语气词,呢 句中助词

④代词,它的 代词,代事物 副词,大概 连词,如果 助词,调节音节 二、

(1)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形容词用作动词,伸直 (3)形容词用作动词,出新 (4)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现 三、

(1)宾语前置句 (2)宾语前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省略句 四、

(1)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2)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大象是没有形迹的。 (3)灾祸啊,幸福依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

(4)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而人的规律则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多余的。 整体感知

2.(1)①万物相辅相成 ②圣人不争强显胜 ③大道隐藏无名 ④祸福相倚而生 ⑤慎终如始则成 ⑥天道损余补亏 ⑦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2)老子从万物生存发展、历史兴亡更替中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诉人们一些立身处世的态度:要保持低调,不去争强好胜;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而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看出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 课堂互动

1.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2.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发现本质,从而勉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

3.“道”在中国最初的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则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 延伸探究

(示例一)老子是消极的。他注重柔弱,反对人的进取,对人的主动性的发挥难免产生消极影响。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 (示例二)老子不是消极的。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在行动时冷静思考,对问题系统全面考虑,保证事物本身的一种“自然和谐”状态。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入世的思想,并不消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