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章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第一章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一章 农业害虫的识别

第一节 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一、农业害虫的概述

1、农业害虫的概念: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一类昆虫。如蝗虫主要吃农作物的叶子。

2、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产量的影响

当发生虫害时,会造成不同产量的下降,甚至使庄稼绝产。如黏虫大发生时可将禾谷类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绝产。

(2)对品质的影响

会使作物果实不饱满,空洞,完整率、出米率、出油率降低。如大豆食心虫,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豆粒,使大豆残缺或留下虫眼,导致大都品质下降。

二、农业害虫的危害

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为害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对植物根部的危害

农业害虫为害作物根部的主要是地下害虫,如蛴螬咬断作物的根,咬断处断口整齐,轻则缺苗断垄,重则绝收。

2、对植物茎部的为害

为害作物茎部的害虫主要是蛾类,如玉米螟破坏玉米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植株受损后,茎秆易被风刮断。

3、对植物叶和花的危害

为害作物叶和花的害虫较多,如蝗虫咬食叶片,将作物食成光杆。蚜虫刺吸叶片的汁液,使幼苗叶片生霉发黑,枯死,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生长发育。

4、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危害

为害作物果实和种子的主要有大豆食心虫、二十八星瓢虫。

三、导致农业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影响害虫种群兴衰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虫源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1. 虫源因素

虫源指虫害发生后,受害地块越冬害虫的数量。虫源多,易引起虫害的发生;虫源少,不易引起虫害的发生。

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水等,这些因素总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昆虫。

(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如书中表1-1.

(2)温度和水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问题实质上是水的问题。昆虫身体的含水量一般为体重的46%-92%。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主要有:从食物中获得;直接饮水;利用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靠体壁吸水。温度能影响昆虫个体发育的快慢、存活率、生殖率、活动、地理分布等。

(3)光对昆虫的影响

光对昆虫的作用与温度的作用有时候难以分割。光的强度对昆虫的昼夜活动规律与行为影响十分明显。

(4)风对昆虫的影响

风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活动和分布。

3.土壤因素

(1)土壤温度对昆虫的影响。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的栖息环境,大约98%的昆虫在其生活史上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土壤湿度对昆虫的影响。土壤中的湿度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来源主要是降雨和灌溉。

4.生物因素

(1)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有的昆虫吃的食物是植物的根、茎、叶、植物汁、花和果实(如蝗虫、大豆食心虫);有的昆虫吃小型的动物和昆虫(如七星瓢虫)。

(2)天敌对昆虫的影响

天敌是指对害虫生命带来危害的所有生物,一种昆虫被其他类群的昆虫所捕食或寄生而引起死亡。如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

5.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队昆虫的影响是复杂的。人类可以引进天敌杀害虫、可以喷洒农药杀害虫等。

第二节 农业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类型

一、 农业害虫的外部形态

农业害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成虫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

1、头部形态特征

头部位于体躯的最前端,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头上有触角、复眼、单眼及口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1)触角:昆虫的头部着生有一对分节外长物,称触角。触角一般位于头部的前方,着生于触角窝内,可自由转动,并有肌肉与头部相连。触角的基本构造分为三部分:柄节、梗节、鞭节。触角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膝状、具芒状、刚毛状、丝状、念珠状、节齿状、锯齿状、球杆装、锤状、鳃叶状、羽毛状、环毛状12种。

触角主要起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昆虫主要用它来寻找食物和配偶。在触角上生有许多嗅觉器,是昆虫能够嗅到从远方散发出来的化学气味,借以寻食、聚集、求偶、选择产卵场所和逃避敌害等。许多昆虫的雌虫在性成熟后,能分泌性信息素。一些昆虫前来交配,所以,雄虫的嗅觉特别发达,可在几百米以外嗅到雄虫分泌的性信息素。一些昆虫表现出明显的趋化性,如甘蓝夜蛾和地老虎对糖醋液有趋性,菜粉蝶对芥子油有趋性。因此,利用昆虫的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嗅觉功能,可以进行诱集趋避,以掌握虫情和开展害虫防治。

(2)眼: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昆虫的眼有两种,即单眼和复眼。

(3)口器: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农业害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还有虹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

2、胸部形态特征

(1)昆虫的足。成虫的胸足由6节组成,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付节和前付节。昆虫的足原是行动器官,用于行走,但由于各种昆虫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不同,胸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足。主要有步行足,如瓢虫、蝽象的足,适宜行走;开掘足如蝼蛄,金龟子的前足,适于掘土;跳跃足,如蝗虫和跳甲的后足,便于跳跃;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似一把折刀,用于捕捉猎物;携粉足,如蜜蜂的后足,用于携带花粉;游泳足,如龙虱的后足,足扁平便于划水;抱握足,如雄性龙虱的前足,付节特别大,形成吸盘,在交配时抱住雄虫。

(2)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是一种双层膜质构造。成虫一般有2对翅,少数种类只有1对翅或完全没有。翅的主要功能是飞翔和平衡。翅的主要类型有:膜翅,如蚜虫和蜂类;鳞翅,如蝶类、蛾类;缨翅,如蓟马;复翅(革翅),如蝗虫、蝼蛄的前翅;鞘翅,如金龟子、叶甲的前翅;半鞘翅,如蝽象的前翅;平衡棒,如蚊、蝇的后翅。

3、腹部形态特征

腹部是昆虫的第3个体段,前面与胸部紧密相连,末端有尾须及外生殖器,两侧有气门。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腔,一般为长筒形或椭圆形。因此,腹部是昆虫的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综上所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简要概括为:体分头胸腹,生有三对足,常具两对翅,皮韧不生骨。

二、 农业害虫的内部构造

1、 农业害虫的体壁和体腔

体壁是昆虫的最外层组织,具有支架身体、保护内脏器官、感触外界的作用。昆虫的体壁长有不同形状的毛刺、角、鳞片或小突起等覆盖物,这些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对昆虫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体腔是指昆虫体壁包围着体内的器官和组织,形成一个相同的腔。体腔内充满血液,内部器官都浸浴在其中。

2、 农业害虫的内部系统

昆虫的内部器官按其功能分为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和分泌系统。

(1)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是一条从口腔到肝门纵贯体腔中央的管道。消化腺主要是唾腺和管壁内的分泌细胞。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作用,通过口腔取食食物,经消化后吸收营养排出粪便。

(2)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气门和气管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氧气进入虫体,二氧化碳释出体外。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是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虫体呼吸运动的鼓风作用,使空气在虫体内运动并到达各组织。

(3)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器官是背血管,血液在体腔内循环运行,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送血液,把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激素等运送到各个器官,将器官、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送至排泄器官。

(4)神经系统。昆虫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支配,神经系统是昆虫体内起主

导作用的调节结构,全身各器官、系统在神经系统的同一控制和调解下,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保证协调统一,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

(5)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包括雌性器官和雄性器官。其功能是繁殖后代,延续种族。

(6)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由散布在昆虫体内的一些特殊分泌细胞群和腺体组成,主要作用是分泌激素。

三、农业害虫的繁殖发育

农业害虫的种类繁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特点、繁殖方式和行为习性。掌握昆虫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不仅是研究昆虫分类和进化的基础,而且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和有益害虫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农业害虫的繁殖

农业害虫在复杂的环境下,经过长期的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两性繁殖。昆虫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繁殖。即通过雌雄昆虫进行交配、受精,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如蛾、蝶、甲虫、蝗虫的生殖方式都是两性繁殖。

孤雌繁殖。雌虫不经过交配或卵未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故此生殖,又称单性生殖。如介壳虫、粉虱、蓟马、飞蝗、蚜虫等。

2、 农业害虫的变态

农业害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新陈代谢,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类型主要有:

不完全变态。此类型的农业害虫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3个虫期,幼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很相似,差别仅是体小,翅短,性器官不成熟。不完全变态的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蚜虫、蝽象等。

完全变态。此类型的农业害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不相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如蛾、蝶、蝇和甲虫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