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评分 一 二
三 四 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下面加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砚冰(yàn) 耄老(mào)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B. 硕师(shuò) 裘葛(qiú)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C. 皲裂(jūn) 叱咄(duō) 冻馁(něi) 负箧曳屣(qiè xǐ) D. 媵人(yǐng) 容臭(chòu) 为贽(zhì) 以衾拥覆(qīn)
A B C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荣膺 腌臜 霹雳 千钧之力 B. 掂量 礼聘 笑涡 两协插刀 C. 招架 盘恒 扭绞 如坐针毡 D. 乍篷 名讳 绰号 天纶之乐 A B C D
3.对加粗字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 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 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试卷第 - 1 - 页共 8 页
D. 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A B C D
4.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园子虽荒凉,却富有野趣”。小石笑着对我说道,“可以算做我们俩的地上乐园啦”!
B. 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 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D. 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A B C D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光临”“垂爱”“奉送”“贵庚”都是敬辞。
B.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这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试卷第 - 2 - 页共 8 页
C. “是微信转账,还是支付宝付款?他拿不定主意。”这句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D. “一人之下”和“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都是名词。 A B C D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战争年代,理想信念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得到淬炼;一穷二白的建设时期,理想信念在“小我”与“大我”的取舍中得到升华。
②再加上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针对社会热点的各类观点泥沙俱下、快速传播,很容易让青少年陷入思想迷雾。
③因此,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显得尤为重要。
④有教育家说,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练。 ⑤如今的青少年大多生活在物质充盈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历练,没有参加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人生阅历有限。 A. ①④⑤③② B. ④⑤②①③ C. ①⑤②③④ D. ④①⑤②③ 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在横线上直接作答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 (2)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
(3)《破阵子》中虚实结合,表现忠心不渝、为国杀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 - 3 - 页共 8 页
(4)古代诗人常常借诗句来表达心中的梦想或愿望。《行路难》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未来的自信;《水调歌头》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参: (1)斫去桂婆娑;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阅读理解。(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______________。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______________。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
试卷第 - 4 - 页共 8 页
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试卷第 - 5 - 页共 8 页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B A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二)古诗文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试卷第 - 6 - 页共 8 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间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2.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3.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四、写作文。(每小题35分,共35分)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味道。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书籍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用心品味,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_______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游戏除外),立意自定。
试卷第 - 7 - 页共 8 页
参:
写作提示:写作前要根据题目前的提示性材料立意。写作时,可以写人的“味道”,也可以写动物或者影视、文学作品形象的“味道”。
试卷第 - 8 - 页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