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常州市2020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市2020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解析版)

来源:吉趣旅游网
江苏省常州市2020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20•常州)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太阳能 B. 煤 C. 石油 D. 天然气

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人类开发利用

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解答:解:A、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2020•常州)工业炼铁的主要设备为( ) A. 平炉 B. 高炉 C. 电炉 D. 转炉

考点:铁的冶炼.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冶炼金属的设备有很多种,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备. 解答:解: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只要熟记教材内容即可顺利解答. 3.(2分)(2020•常州)下列仪器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A. 椎形瓶 B. 胶头滴管 C. 铁夹台 D. 封液漏斗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常见的仪器名称错误有:名称错误,错别字等. 解答:解:A.不是“椎”,是锥形瓶,故选项错误;

B.胶头滴管书写正确,故选项正确; C.不是“夹”,是铁架台,故选项错误; D.不是“封”,是分液漏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名称的正确书写,难度不大,书写时要注意. 4.(2分)(2020•常州)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碘酒 B. 白醋 C. 豆浆 D. 蔗糖水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

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白醋是醋酸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蔗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分)(2020•常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氢氧化钠 B. 氯化钙 C. 铝 D. 水

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

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铝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

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2020•常州)燃烧镁条时,夹持镁条用( ) A. 坩埚钳 B. 试管夹 C. 手 D. 止水夹

考点: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用途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A、坩埚钳一般用来夹持坩埚或往热源中取、放坩埚,也常用作给固体物质加热

的夹持工具,如加热铜、镁条燃烧等,故选项正确. B、试管夹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夹持试管,故选项错误. C、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不能用手夹持,故想错误.

D、止水夹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夹住橡皮管,如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来夹住导气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熟悉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

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2分)(2020•常州)人体内碘元素过量易导致( ) A. 侏儒症 B. 佝偻病 C. 甲状腺疾病 D. 贫血症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碘的生理功能、碘元素过量对人体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缺碘能引起甲状腺肿大,儿童容易得呆小症、智力低下、侏儒症,故选项错

误.

B、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故选项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或碘元素过量均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正确.

D、缺乏铁元素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掌握人体化学元素的生理功能、

缺乏症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2分)(2020•常州)“2H”表示( ) A. 2个氢原子 B. 2个氢离子 C. 2个氢分子 D. 2个氢元素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

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

+

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离子可表示为:2H,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项错误. D、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

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9.(2分)(2020•常州)下列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 C﹣﹣单质 B. CO﹣﹣氧化物 C. H2CO3﹣﹣盐 D. C6H12O6﹣﹣有机化合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解答:解:A、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正确.

B、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C、碳酸属于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错误. D、C6H12O6属于化合物,其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

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2分)(2020•常州)张贴明显的安全标志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炸药厂应张贴的安全标志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公共标志型. 分析: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炸药厂应注意的事项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炸药属于易爆物,炸药厂要严禁烟火以防发生爆炸.

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2分)(2020•常州)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列不会使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是( ) A. 甲醛 B. 硫酸铵 C. 乙酸铅 D. 浓

考点: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甲醛有毒,浓有强氧化性,乙酸铅含有重金属铅离子以及蛋白质的有关化学

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甲醛有毒,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失去原来的生理功能,故A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铵溶液可以使蛋白质盐析,但再加水,蛋白质可以继续溶解,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是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因为乙酸铅中含有重金属铅离子,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平时所说的重金属中毒就是这个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浓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的掌握.蛋白质在加热(包括紫外

线)、强酸、强碱、有机物溶剂如酒精、重金属盐等情况下可以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 12.(2分)(2020•常州)下列铁制品的防锈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汽车外壳﹣﹣烤漆 B. 水龙头﹣﹣镀防护金属 C. 公交车扶手﹣﹣涂防锈油 D. 脸盆﹣﹣烧涂搪瓷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有:在金属表面涂一层油漆;在金属表面镀一层金属等. 解答:解;A、汽车外壳﹣﹣烤漆,可以使汽车外壳与水和氧气隔绝,能够防止生锈.合理.

B、水龙头﹣﹣镀防护金属,可以使水龙头与水和氧气隔绝,能够防止生锈.合理. C、公交车扶手﹣﹣涂防锈油,涂防锈油虽然能够防止公交车扶手生锈,但是不利于乘客抓扶.不合理.

D、脸盆﹣﹣烧涂搪瓷,可以使脸盆与水和氧气隔绝,能够防止生锈.合理.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

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3.(2分)(2020•常州)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本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该药方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为:Ca(OH)2+K2CO3=CaCO3↓+2X,X起到“食肉”作用的主要物质,其化学式为( ) A. KH B. H2O C. K2O D. KOH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

变. 解答:解:由Ca(OH)2+K2CO3=CaCO3↓+2X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钾原子、1个氧原子和1

个氢原子,是氢氧化钾,化学式是KOH. 故选:D. 点评: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

量. 14.(2分)(2020•常州)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本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荻灰在农业生产中可作为肥料,它属于( ) A. 磷肥 B. 钾肥 C. 氮肥 D. 复合肥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

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结合题中信息分析即可. 解答:解:荻灰(草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

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15.(2分)(2020•常州)“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描述了春天晴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下列从微观角度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微粒的体积小、质量轻 B. 微粒间有空隙 C. 微粒在不断运动 D.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进行解答. 解答:解: 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所以“花

气袭人知骤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会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

键. 16.(2分)(2020•常州)下列各组物质,用灼烧的方法不易区别的是( ) A. 聚乙烯、聚氯乙烯 B. 羊毛线、纯棉线 C. 面粉、葡萄糖 D. 炭粉、二氧化锰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碳的化学性质;塑料及其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

鉴别.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A、依据两者燃烧的现象不同分析解答;

B、依据羊毛线、纯棉线燃烧的气味不同分析解答; B、依据面粉、葡萄糖灼烧时的现象相同分析解答; D、依据炭粉灼烧或会消失成为二氧化碳分析解答; 解答:解:A、灼烧时有石蜡状油滴滴落.并有蜡烛燃烧气味的是聚乙烯;若不易燃烧,离

火即熄灭,火焰呈绿色为聚氯乙烯薄膜塑料,所以灼烧时可以鉴别;

B、羊毛绒灼烧时会有焦羽毛味产生,而棉纤维灼烧时会有烧纸的味道,所以灼烧可以区分;

C、面粉、葡萄糖灼烧时均会炭化变黑,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D、炭粉灼烧时会燃烧且不断变少(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锰灼烧不会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区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要求反应的

现象不同. 17.(2分)(2020•常州)在pH=14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B. +2+

Na,K, H,Cu, C. +Na,

D. 2+

Ca,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pH为14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

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pH为14的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三者之间不反应,且能在碱性溶液存,故选项正确.

+﹣2+﹣

B、H、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Cu、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

C、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2+2﹣

D、Ca、CO3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

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碱性性溶液存. 18.(2分)(2020•常州)2020年6月,第117号化学元素被成功验证.下列关于该元素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 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C. 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是一个实心球体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解答;

B、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C、根据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进行解答; D、根据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A正确;

B、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B正确;

C、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正确; D、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微观构成属于理论知识的范畴,一直是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定

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 19.(2分)(2020•常州)某同学要测量一块不规则食盐晶体的体积,下列方法合理的是( ) ①将食盐晶体磨成粉末,放人空量筒中,读数

②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量筒中,读取液面刻度的变化值

③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收集溢出的水倒入空量筒中,读数. A. 仅② B. 仅③ C. 仅①② D. 仅①③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量筒只能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以及食盐溶于水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量筒只能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所以不能将食盐晶体磨成粉末,放人空量筒中

读数,故错误;

②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量筒中,食盐不会溶解,所以读取液面刻度的变化值可知食盐晶体的体积,故正确;

③食盐溶于水,所以不能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收集溢出的水倒入空量筒中读数,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量筒的使用、读数和不规则形状固体密度的测量,重点是量筒的应用,都

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0.(2分)(2020•常州)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5种化合物,均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常温下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的生成物未全部标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E是CO2,A一定是Na2CO3 B. 若E是HCl,A一定是CO2 C. 若E是NaOH,B一定是酸 D. 若E是Na2CO3,B一定是酸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依据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利用选项中有关物质的转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题时要注意

该题的开放性特点; 解答:解:A、若E是CO2,A不一定是Na2CO3,还可以是碳酸,B是氢氧化钠、C是水、D是

碳酸钠,故A错误; B、当E时盐酸A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可以是氯化钙,此时B是碳酸钠、C是碳酸钙、D是碳酸钙,故B错误;

C、若E是NaOH,B一定是酸,两者能够反应生成盐和水,则D为水、C是二氧化碳、A是碳酸钠,分析可知推断合理,故C正确;

D、若E是Na2CO3,B一定是酸,还可以是氯化钙,此时A是氢氧化钙、D是氯化钠、C是氢氧化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开放性较强, 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物质间的反应和选项中的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分

析推导即可;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23分) 21.(4分)(2020•常州)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提供了氯元素的相关信息.

(1)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 ;

(2)用化学符号表示氯离子: Cl ;

(3)二氧化氯是一种常见的漂白剂,化学式为 ClO2 ,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4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符

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元素符号左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

行分析解答即可.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二氧化氯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

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氯离子可表示为:Cl. (3)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

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故答案为:(1)17;(2)Cl;(3)ClO2;+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离子符号与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利用

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2.(6分)(2020•常州)(1)选用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字母填空. A.氯化钠 B.干冰 C.氧气 D.氮气 E.石墨 ①常用作电池电极的是: E ; ②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 D ; ③常用作厨房调味剂的是: A ; ④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B ;

(2)解决生产中的下列问题时,利用的是哪种性质上的差异,选用对应的字母填空. A.密度 B.硬度 C.沸点 D.熔点

①氮气和氧气的 C 不同,因此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②金的 A 比二氧化硅(黄沙的主要成分)大,因此在冲沙淘金时先沉降.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常见气体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

途;常用盐的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氯化钠具有咸味,干冰升华易吸收热量,氧气具有助燃性

和帮助呼吸的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石墨具有导电性;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金的密度比二氧化硅大,据此解答.

解答:解: (1)①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做干电池的电极,故填:E;

②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充入氮气能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变质,故填:D; ③氯化钠具有咸味,可以用作厨房调味品,故填:A;

④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而使水蒸气冷凝,可以用于人工降雨,故填:B; (2)①液氮比液氧的沸点低,蒸发时液氮先气化分离出来,故填:C; ②金的密度比沙子的密度大,在水的冲击下沙粒被水流带走,而金的颗粒则沉降下来,故填: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23.(5分)(2020•常州)观察右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酸雨是指pH小于 5.6 的降水.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SO2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燃放鞭炮时,火药中的硫也会燃烧生成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

SO2 .

2)防毒面具常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除去有害物质. (3)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D (填字母). A.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B.禁止或控制燃放鞭炮 C.工业废气达标排放

D.以私家车代替公交车出行.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

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1)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写

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

(3)有利于环境保护就是对环境无污染,不能污染空气、污染水体、造成白色污染等,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1)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SO2.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防毒面具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

有害物质.

(3)A、推广使用无氟冰箱,能减少氟里昂的排放,能保护臭氧层,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禁止或控制燃放鞭炮,能减少空气污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气达标排放,能减少空气污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以私家车代替公交车出行,会消耗大量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5.6;S+O2

SO2;(2)吸附;(3)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雨的特征、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保护环境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 24.(4分)(2020•常州)化学扑克是用卡片类扑克为载体,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游戏的一种学习方式.请你和大家一起来玩化学扑克吧.

(1)对出规则:甲出一对表示相同物质的牌,其他玩家也必须跟进任何一对表示相同物质的牌.若甲出的牌为:“生石灰”、“CaO”,乙有如下五张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火碱”、“NaOH”、“Ca(OH)2”,则乙有 四 种符合对出规则的出牌组合; (2)单补规则:甲出一张牌作为反应物,乙必须跟出一张能与其反应的牌,当反应物凑齐后,后面的玩家才能跟出该反应的生成物.若甲出的牌为“CaCO3.”,乙有如下4张牌:“氧气”、“盐酸”、“NaOH“,“CuO”则乙应跟出的牌为 盐酸 ;丙有如下4张牌:“CO2“,“CaCl2”“CO”、“H2O”,丙不能跟出的牌为 CO ;

(3)串出规则:甲出一个化学方程式,其他玩家也必须跟进一个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化学方程式:若甲出“NaOH+HCl=NaCl+H2O”,则乙应出 D (填字母). A.NH3+HCl=NH4Cl B.H2CO3=H2O+CO2↑ C.H2S+Cl2=2HCl+S↓

D.KCl+AgNO3=KNO3+AgCl↓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常见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 解答:解: (1)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Ca(OH)2;根据对出规则可知,乙有四种符合对出规则的出牌组合,分别是“氢氧化钠”和“NaOH”、“火碱”和“NaOH”“氢氧化钙”和“Ca(OH)2”、“氢氧化钠”和“火碱”,故答案为:四;

(2)给出的物质中只有盐酸可以和碳酸钙发生反应,反应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盐酸;CO;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而A、B、C、三个反应分别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只有D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知识、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的知识,难度不大. 25.(4分)(2020•常州)钾和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银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钠 73 80 87 95 103 114 125 136 150 163 170

(1)20℃时,向l00g水中加入35g钾,要使其完全溶解,应 升高 溶液温度; (2)现有80℃的钠饱和溶液250g,要使其析出晶体70g,应降温至 10 ℃;

(3)钾和钠在t℃时的溶解度均为W,分析上表可推知,W的数值所在的最小范围是 125~136 ;将溶剂质量相同的钾和钠的饱和溶液从t1℃降温至t2℃,前者析出的晶体比后者多,则t1、t2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 C (填字母). A.仅0≤t2<t1≤t B.仅t≤t2<t1≤100 C.0≤t2<t1≤100.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 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计算出80℃的钠饱和

溶液250g中所含有的钾的质量,再确定降低的温度即可;从表中可知,温度在60~70℃之间的某一点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相应的W值数值范围即可确定;在0~100℃之间任意两个相邻的温度下,钾和的溶解度之差都比相应的钠的溶解度之差要大,也就是在该温度范围内将溶剂质量相同的钾和钠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后钾析出的晶体都比钠多. 解答:解: (1)据表格可以看出,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多余的钾

继续溶解,需要升高温度,故填:升高;

(2)80℃时钠的溶解度是1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钠的质量为150g,形成钠溶液的质量是250g,要降温析出70g晶体,就是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钠80g,查表可知,相应的温度为10℃,故填:10;

(3)从表中可知,温度在60~70℃之间的某一点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相应的W值数值最小范围是125~136g;在0~100℃之间任意两个相邻的温度下,钾和的溶解度之差都比相应的钠的溶解度之差要大,也就是在该温度范围内将溶剂质量相同的钾和钠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后钾析出的晶体都比钠多,故填:125~136,C.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度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溶解度的意

义进行.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l9分) 26.(10分)(2020•常州)使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

(1)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

(2)指出右图装置中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

(3)氧气收集完成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 BD (填字母、可多选); A.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 B.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C.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D.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4)在研究“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及其反应条件”的过程中,某同学完成了下表所示系列实验: 序号 实验 能否生成氧气

A 加热高锰酸钾 能 B 加热二氧化硅 不能 C 加热氯化钠 不能 D 加热水 不能 E 电解水 能

①根据实验A、B、C,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 高锰酸钾是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 ;

②根据实验D、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反应条件 是影响物质能否反应产生氧气的重要因素;

(5)将10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36g.试计算: ①产生氧气的质量; ②剩余高锰酸钾的质量.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收集方法;根据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2)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分析;

(3)A、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对生成氧气的纯度没有影响;

B.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就会留有气泡,使收集的氧气纯度偏低;

C.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只会导致氧气没有收集满,对生成氧气的纯度没有影响;

D.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会把装置内的少量空气收集到集气瓶内,使收集的氧气纯度偏低;

(4)通过对比表中实验及现象进行结论分析;

(5)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氧气逸出,所以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减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然后根据反应方程式由氧气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进而求得剩余高锰酸钾的质量. 解答:解: (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答案:

2KMnO4

K2MnO4+MnO2+O2↑.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故

答案为: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3)A.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对生成氧气的纯度没有影响,故错误;

B.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就会留有气泡,使收集的氧气纯度偏低,故正确; C.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只会导致氧气没有收集满,对生成氧气的纯度没有影响,故错误;

D.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会把装置内的少量空气收集到集气瓶内,使收集的氧气纯度偏低,故正确; 故选BD;

(4)①根据实验A、B、C可知一定条件下,只有高锰酸钾能分解产生氧气,因此高锰酸钾是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故答案为:高锰酸钾是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

②同是反应物水,加热不能产生氧气,电解能产生氧气,由此可知反应条件是影响物质能否反应产生氧气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反应条件;

(5)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氧气的质量为10g﹣9.36g=0.g; ②设参加反应的KMnO4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x 0.g

=

,解得x=6.32g,

因此剩余KMnO4质量为10g﹣6.32g=3.68g ∵6.32g<10g

∴KMnO4未完全反应

剩余的KMnO4质量=10g﹣6.32g=3.68g

答:①产生氧气的质量为0.g;②剩余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3.68g.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通过认真分析题干,利用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 27.(9分)(2020•常州)某同学利用以下药品:长、宽和厚度均相同的锌片、铁片与铜片、稀硫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锌粉,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

(2)根据实验目的,该同学设计了实验I、Ⅱ两种合弹的方案,如图l所示:

若X、Y是两种不同的试剂,则X、Y中溶质的化学式依次为 H2SO4 、 FeSO4 ; (3)该同学将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溶液呈现青色.

A.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锌粉,搅拌,溶液颜色的变化应为:青色变浅至 浅绿色 色,最终变为无色;

B.向混合注中插人锌片,待其浸没部分表面完全变色后,溶液仍为青色,取下锌片表面附着的粉末,经检验其组成为铁和铜.粉末中存在铁的原因:

①反应生成了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FeSO4=ZnSO4+Fe ; ② 铜和锌构成原电池,电子转移过程中亚铁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铁单质 ;

(4)如图2所示,该同学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接入电流表,然后把它们一起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实验的现象为:①电流表 指针发生偏转 ;②铜片表面 变粗 .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一层氧化膜,开始氧化膜先与酸接触反应生成盐和

水几乎不能产生氢气,据此分析;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进行设计实验;

(3)A、根据锌的活动性比铜和铁强,可以和其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从而溶液的颜色也随着发生改变分析;

B、根据强金属和弱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 (4)根据原电池的电子转移及电流的形成和发生的变化分析. 解答:解: (1)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一层氧化膜,氧化膜会阻止金属与药品的接触,

所以要先除去氧化膜;

(2)实验1:给定三种金属,因此可以和酸混合:将三种金属分别于稀硫酸混合后,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锌、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且锌的反应比铁剧烈,可以得出锌>铁>铜;

实验2,给定两种金属,可以和中间金属的盐溶液混合,由于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锌在铁的前面,铜不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铁在铜的前面.所以可以选用的另外一种药品是硫酸亚铁溶液;

(3)A、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离子溶液混合后呈现青色,加入过量锌粉后,先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青色变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溶液变为浅绿色;接着锌再和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变成硫酸锌,溶液呈现无色;

B、混合盐溶液中插入锌片,铁单质可能有离子来源:当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很稀时,锌与硫酸亚铁直接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Zn+FeSO4=ZnSO4+Fe;也可能是铜和锌构成原电池,电子从锌片转移到铜片上时,溶液中的铜离子、亚铁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单质和铁单质;

(4)原电池中锌比铜活泼,所以锌失去电子,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而电流从铜片流向锌片,所以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铜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生成红色的铜单质,故锌片变薄,铜片表面变粗. 故答案为:(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2)H2SO4;FeSO4;(3)浅绿色;

Zn+FeSO4=ZnSO4+Fe;铜和锌构成原电池,电子转移过程中亚铁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铁单质;(4)指针发生偏转;变粗.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和原电池的原理, 根据是熟练掌握位置在前的金属

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活动性差别越大,越容易被置换;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及原电池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及电流的方向.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l2分) 28.(6分)(2020•常州)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溶液A含有 4 种阳离子;

(2)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转化为沉淀.该实验条件下,使金属阳离子沉淀的相关pH数据见下表.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溶液B的pH可容许的范围为 6.7~8.6 ;

氢氧化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的pH 1.5 4.2 8.6 完全沉淀的pH 3.2 6.7 11.1 (3)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MgCl2 (填化学式);

(4)写出溶液B中加人熟石灰,生成产品的化学方程式: MgCl2+Ca(OH)2═Mg(OH)2↓+CaCl2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

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本题考查碱的制备.组成矿石的四种氧化物中仅SiO2不与盐酸反应,其余三种均能反

应: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H2O,溶液A

2+3+

的pH<1,说明反映后溶液呈强酸性,盐酸过量,因此溶液A中的阳离子有Mg、Fe、2++

Cu、H;要使Mg(OH)2纯度高、损失少,必须把pH控制在氯化铜能完全沉淀、但氯化镁不能沉淀的范围内,即6.7<pH<8.6的范围内;溶液B中一定有氯化镁,则B中加入熟石灰的反应为:Ca(OH)2+MgCl2═CaCl2+Mg(OH)2↓.

2+3+2++

解答:解: (1)溶液A含有4种阳离子,它们是Mg、Fe、Cu、H;

故填:4. (2)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溶液B的pH可容许的范围为6.7~8.6,即必须把pH控制在氯化铜能完全沉淀、但氯化镁不能沉淀的范围内. 故填:6.7~8.6.

(3)当B溶液的pH在6.7~8.6时,铜离子已经完全沉淀,镁离子没有形成沉淀,所以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镁,化学式是MgCl2. 故填:MgCl2.

(4)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Mg(OH)2↓+CaCl2.

故填:MgCl2+Ca(OH)2═Mg(OH)2↓+CaCl2.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 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

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所以,对化

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9.(6分)(2020•常州)某肉联厂在鲜肉表面涂抹白色粉末A以延长保持时间.小新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化合物A的化学组成. 【定性研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样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振荡 样品消失,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② 向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 液变红 ③ 向步骤②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产 生无色、无气温的气体,溶液褪色 根据上述实验可初步推知,A是 碳酸钠 ; 【定量研究】

为进一步探究A的化学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盛有292g质量分数为12.5%的稀盐酸的装置置于电子天平上(该装置可确保氯化氢和水蒸气不逸出);

②向装置中加入2.0gA,在天平读数不再变化时记录数据; ③重复②若干次;

④以mA(加入A的质量)为横坐标、以△m(溶液的增重)为纵坐标,绘得下图.

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质量为 22 g;

(2)A中阳离子与阴离子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23:30 ; (3)A的化学式为 Na2CO3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

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定性研究】

根据物质的水溶性、溶液酸碱性、与稀盐酸相互作用的情况可以判断物质; 【定量研究】

(1)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生成气体的质量;

(2)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计算离子之间的质量比;

(3)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是相对应的. 解答:解:白色粉末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能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溶液褪色,说明白色粉末中含有碳酸根,显碱性的可溶性碳酸盐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由图象数据“加入53g白色粉末时与292g12.5%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增重31g”可知逸出气体的质量为:53g﹣31g=22g,

292g12.5%的稀盐酸中溶质氯化氢的质量为:292g×12.5%=36.5g, 由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44 53g 36.5g 22g 可知,可溶性碳酸盐是碳酸钠. 【定性研究】

根据上述实验可初步推知,A是碳酸钠. 故填:碳酸钠. 【定量研究】

(1)实验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质量为22g. 故填:22.

(2)A中阳离子与阴离子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46:60=23:30. 故填:23:30.

(3)A的化学式为:Na2CO3. 故填:Na2CO3. 点评:碳酸钠、碳酸氢钠都是可溶性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都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本题中只

有通过计算才能确定碳酸盐的类型. 五、(本题包括2小题,你只需选做其中一个小题,若两小题全做则以30题计分,共6分) 30.(3分)(2020•常州)2020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

(1)“蛟龙”号身披能抗超高压的钛合金“龙甲”.钛合金属于 金属 材料,它的硬度 大于 (填“小于”或“大于”)金属钛的硬度;

(2)下潜时,载人舱里的气体与外界空气相同,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1 %;

(3)深海潜航中可观测海底的“热液”与“冷泉”现象.前者是海水渗入地下,被熔岩加热后重返海底的活动.该海水中的丰富矿物在重返地表时遭遇冷水后沉积,沉积的主要原因是: 温度降低,矿物的溶解度减小,结晶析出 .后者的形成原因之一是海底天然气的溢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书

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以及合金的优良性能进行解答;

(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进行解答;

(3)根据温度降低,矿物的溶解度减小以及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解答.

解答:解: (1)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它的硬度大于金属钛的硬度;故填:金属;大于;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所以载人舱里的气体与外界空气相同,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故填:21;

(3)温度降低,矿物的溶解度减小,而海水中溶有丰富的矿物质,遭遇冷水后降温结晶析出,所以海水中的丰富矿物在重返地表时遭遇冷水后沉积;甲烷完全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的溶解度减小,结晶析出;CH4+2O2

CO2+2H2O.故填:温度降低,矿物

CO2+2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及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1.(3分)(2020•常州)风和日丽的假日,同学们相约去湖边烧烤.

(1)小黄采购食物时,已购买了土豆、牛肉、虾和黄油,就营养均衡的角度而言,还应采购 B (填字母);

A.鲫鱼B.青椒C.鸡翅D.面包 (2)小赵生火时,发现火柴不能直接干燥的木炭点燃,为顺利生火,可采取的措施是: 先用火柴引燃薄的小木材,再用木材引燃木炭 ;

(3)小李烧烤时尽量避免烤焦食物,因为烤焦的食物中常含苯并芘(C20H12)等多种有害物质.苯并芘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95.2 %(保留一位小数);

(4)小谭清洗餐具时使用了洗洁精,利用其 乳化 作用将餐具洗得更洁净;

(5)烧烤结束,灭火时发现,少量水浇在炽热的木炭上,火焰反而更大,这是由于此时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C+H2O

CO+H2↑ .

考点:均衡营养与健康;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

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人体生命活动的六大营养素包含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可根据营养素在食物中的来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木材的着火点比木炭低进行解答;

(3)根据苯并芘的化学式为C20H12可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解答; (4)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进行解答;

(5)根据木炭和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 (1)人体生命活动的六大营养素包含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土豆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牛肉、虾中富含蛋白质,黄油中含有油脂,所以应该补充富含维生素的物质,其中青椒中富含维生素;故填:B;

(2)木材的着火点比木炭低,所以为顺利生火,可采取的措施是:先用火柴引燃薄的小木材,再用木材引燃木炭;故填:先用火柴引燃薄的小木材,再用木材引燃木炭; (3)苯并芘的化学式为C20H12可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95.2%;故填:95.2;

(4)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所以清洗餐具时使用了洗洁精,利用其乳化作用将餐具洗得更洁净;故填:乳化;

(5)木炭和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方程式:

C+H2OCO+H2↑.故填:C+H2OCO+H2↑.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

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