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检测试题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
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 B. 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 C.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平
D.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 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
分类 具体所指 学士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著书立说、议论政事,在文化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士。 策士 纵横家,长于争论,凭口舌辩词驰骋诸侯,猎取富贵之士。 方士或术士 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占卜等学科的专门家。 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工者“定于一”,3.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圣人、
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充分表明( )
A. 士阶层心怀天下 C. 统治者开放包容
B. 中孕育着统一 D. 诸子百家争论共鸣
源于中国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5.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
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 儒、法、道 B. 儒、道、法 C. 法、儒、道 D. 道、法、儒
6. 在西周的文字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
“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的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
B.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D.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
7.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
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以人类为核心的科学研究风气兴起 B. 社会变动影响思想变迁 C. 强化君主成为诸子共识 D. 性恶论成为普遍接受的观点
8.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形成了七大区域文化圈(见下图),下列事件发生在齐鲁文化
圈的是( )
注:
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吴越文化圈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秦文化圈 中原文化圈
①桓公首霸 ②孔子兴儒 ③三家分晋 ④田氏代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
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0. 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
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 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 适应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11. 战国时的墨子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主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这说明他
( )
A. 要求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C. 揭露当权者为己谋取私利
B. 洞悉了宗法文明的局限性 D. 顺应了当时政治发展趋势
12.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
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争霸促进了( )
A. 制度改革 B. 民族交融 C. 经济发展 D. 技术进步
13.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诸子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 C. 诸侯为了争霸战争求贤若渴
B. 诸子为迎合统治者争霸需要 D. 学术环境宽松并且学术下移
14. 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A. 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C. 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B. 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D. 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15.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
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1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
“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
A. 井田制经济日益繁荣 C. 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
B. 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D. 主流思想已经形成
17. 如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 墓葬规制严整 B. 等级制度消亡 C. 贵族阶层没落 D. 社会变动剧烈
18.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
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D.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19.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
文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
A. 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 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 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 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
20.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描
述的是 ( )
A. 分封制的推行 B. 百家争鸣 C. 管仲改革 D. 商鞅变法
21. 以下所列国家中,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于一体的是( )
A. 楚
B. 晋
C. 吴
D. 越
22.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
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2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4.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社会改革大多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
些部分或环节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革新。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材料1 仲尼既没之后, 田氏取齐, 六卿分晋, 道德大废, 上下失序。至秦孝公, 捐礼让而贵战争, 弃仁义而用诈谲, 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 列为侯王; 诈谲之国, 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 后生师之, 遂相吞灭, 并大兼小, 暴师经岁, 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 兄弟不相安, 夫妇离散,莫保其命, 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万乘
之国七, 千乘之国五, 敌侔争权, 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 国异政教, 各自制断。上无天子, 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 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2
(1)依据材料1∽2,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总结当时各国是如何应对上述状况的。
材料3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 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 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3及所学,请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秦是如何“改变剥削方式”的,成效如何?
(3) 运用唯物史观, 分析商鞅变法的实质。
26.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原北京义利食品公司场址内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其中绝大部分为方足布币。据报道者称,这批方足布大概有70 余种,发现有所谓“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广安门内大街附近地区战国时曾是(燕国)蓟丘南古道,也是北京城的起源地……燕国本来是通行刀币的国家,到了战国中晚期,燕国币制中出现了新的货币形态——布币。
——黄锡全《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1)后人以“礼崩乐坏”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
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 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作臣子的害怕受到责罚而希望得到奖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孔子和韩非子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二人所说的“德”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
1.C
【解析】A.墨子主张“节葬”、“节用”,故不选A。 B.“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不选B。
C.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故C正确。
D.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不选D。故选C。
2.C
【解析】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士”,由于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对于当时的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故 C正确。 A. 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根源。故 A错误。 B.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B错误。
D.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C。
3.B 4.A
【解析】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故A项正确。
BCD.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与“仁、义、信”思想不符,故排除BCD。故选A。
5.D
【解析】D. 由题干“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是追求自然无为的道家、主张法制的法家、主张仁政儒家,故D正确。
ABC. 所述内容均不符合题干,故排除ABC。故选D。
6.A
【解析】A.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为是同一民族(华夏族),故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 B.该项中的“共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且题干未涉及“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错误。
CD.两项题干均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故选A。
7.B 8.B 9.C
【解析】C.依据所学可知,题干中“圆”“正方形”“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相关内容是从日常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故C正确。 A.《墨子》代表的是墨家思想,没有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汇集。故A错误。 B.题干所述无法体现“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错误。
D.《墨子》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题干所述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而非贵族阶层。故D错误。故选C。
10.D
【解析】A.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排除A。 B.选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排除B。 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实现统一。这些主张迎合了统治者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故D项正确。故选D。
11.B
【解析】A.墨子这一观点并非是要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故排除A。
B.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观点是对当时选拔人才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度的批判,体现了墨子对宗法文明局限性的洞悉,故B项正确。 C.墨子这一观点并未揭露当权者谋取私利,故排除C。
D.法家的思想顺应了当时政治发展趋势,而非墨家,故排除D。故选B。
12.B
【解析】B.根据题干“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ACD.综上所述,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故排除ACD。故选B。
13.B
【解析】B.根据题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可知,题干反映了在诸侯争霸的大环境下,各家学派为了迎合诸侯统治的需要,纷纷表达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B正确。 AD.这两项题干信息均未涉及,故AD错误。
C.此项不是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故选B。
14.D
【解析】D.题干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除最主要的货币布币外,还铸造了与燕齐地区商业交往的刀币和受秦国影响的圜钱等,可见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D正确。 AB.此两项在题干中无体现,故排除AB。 C.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故选D。
15.A
【解析】①②③.“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为人处事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浪费会遭到报应”体现了墨家崇尚节俭的思想,故①②③正确。④.题干未体现,故排除④。 故选A(①②③)。
16.C
【解析】A.题干涉及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故A错误。
B.题干只是陈述了几家主张,未涉及到相互学习融合的情况。故B错误。
C.根据题干,儒墨法等各家都有利民或富民的愿望,而实现此愿望需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所以可以体现出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故 C正确。 D.主流思想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故D错误。故选C。
17.D
【解析】D.根据题干表格信息,从周天子墓葬信息与诸侯墓葬信息的对比情况可知,周天子的地位在不断的下降,甚至比不上一些诸侯,原有的制度被打破,反映出当时社会变动的剧烈。故D正确。
A.题干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墓葬规制严整,故排除A。
B.等级制度没有消亡,天子、诸侯等社会等级还存在,只是遭到了破坏,故B错误。 C.题干表格只是反映墓葬方面的一个对比变化,无法看出贵族阶层没落 ,故排除C。故选D。
18.D
【解析】D.依据“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裹王参加”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传统的统治秩序受到冲击,据“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可知《春秋》将晋文公召周襄王参加一事进行文学加工,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D正确。
A.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而非兼并战争,故排除A。 B.该项“丧失”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B。
C.题干明显表明晋文公违背了分封制和礼乐制,故排除C。故选D。
19.B
【解析】A.此时文化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故不选A。
B.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不同文化圈相互交融,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正确。
C.齐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故不选C。 D.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其并不是政治的原因,故不选D。故选B。
20.D
【解析】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内容无关,故不选ABC。
D.依据题干“及秦李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邻国而雄诸侯”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奖励耕战,使奏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故D正确。故选D。
21.A
【解析】A.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指的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故楚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
22.D
【解析】D.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年),记述春秋时的历史。这一材料记载周王收取了郑庄公对东周的参政权,郑庄公就不去朝拜他了。秋天,周桓王就派诸侯进攻郑国,郑庄公抵御这场进攻。历史上称为周郑交恶。诸侯不服从周王,并打败周王,反映的是王室衰微,故D正确。
A.题干信息中不涉及周朝建立的问题,故排除A。 B.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都城的变化,故排除B。
C.题干信息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故选D。
23.D
【解析】①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在社会风俗领域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故①项正确。 ②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均田
制,因此都推行了新的土地制度,故②项正确。
③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故③项正确。
④商鞅变法促进了君主集权制度的确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因此二者都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故④项正确。故选D。
24.C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君主集权等,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道家主张无为、逍遥,崇尚自然,与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儒家主张“仁”、“礼”、德治、仁政等,与题意相符,故C正确。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故选C。
25.(1)社会变化: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解体。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社会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应对: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的政治制度。
(2)做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成效: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战斗力增强,实现了国富民强,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3)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
26.(1)表现:诸侯称霸称王,控制、兼并其他诸侯国,诸侯国内卿大夫弑君篡权,破
坏了分封宗法制;私学兴起,破坏了“学在官府”的制度。影响:长期混战中,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实行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私学兴起,统治者重用士人,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出土货币的数量多和种类丰富;反映战国时期燕国地区商业繁荣,交易量比较大;窖藏多国货币,反映战国时期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频繁。
27.(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
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地位提高,广泛参与朝政。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士人从不同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各国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倚重士人。
(2)观点: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韩非子主张利用赏罚来治民,加强君主的权威。不同:孔子所说的“德”主要指统治者对臣民仁爱,爱惜民力,反对刑杀;韩非子所说的“德”是与刑罚并举的一种控制手段,并不反对刑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