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同与小康

大同与小康

来源:吉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专栏 大同与小康 文 l中国社会科举院世界宗教 不难看出,“大同”与“小康”在 奋斗,人们就向理想社会迈进了一步。 l研究所儒教宣王志跃 性质与特征上根本不同,却又是前后 (《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与 相继的两个历史时代,以夏禹为界限, “小康”的理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 “大同”与“小康”是古代儒家宣 以大道之行或隐为标志,他们把夏禹 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天下有道的 扬的两种不同的理想社会形态,均出 以前的时代称之为大道之行的大同之 大同之世。千百年来鼓舞无数志士仁 于《礼记·礼运》篇,其作者通过孔子 世,把由夏禹开始的三代称之为小康 人投身到建立这种理想社会的运动之 之IZI描绘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 之世,这样一种观念在事实上记录了 中。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一些家与 状况,称“大道之行”的时代为“大同”, 中国从上古到三代的演变进程,透露 思想家,或多或少受到过“大同”思想 称“三代之英”的时代为“小康” 出历史发展的轨迹。 的影响,他们以儒家的“大同”理想作 “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是儒 然而《礼运》对于“大同”与“小 为旗子,鼓舞人们为争取合理性的社 家建立合理的社会存在的最高理想, 康”的描述,并不是为了要去客观地记 会存在而奋斗。 在“大同”社会里,主要特征是不独亲 叙中国古代历史演变的轨迹,而是通 以康有为为例,他对“大同”社会 其亲,也不独子其子,做到“老有所终, 过把过去的历史理想化,从而寄托儒 理想的宣传鼓吹可谓不遗余力,专门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t那些失去了妻 家思想家关于合理性的社会存在的最 写了一本《大同书》,在书中他设计了 子或丈夫的人、孤儿或老人、身体有残 高理想,这种理想并不是要人们重新 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的“大 疾的人等“皆有所养”t虽然厌恶浪费 回到三代的世界,而是通过把历史理 同境界”。他认为现实社会是一个不合 财富,但不占为己有,大家争先恐后努 想化来提升现实生活,既然“大同”与 理的社会,“忧患苦恼”交织在一起,同 力工作,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 “小康”这样合理性的社会存在,在历 时向人们压迫而来。究其原因是由于 社会。其结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诚 史上是曾经有过的现实形态,以历史 社会的不平等,只要消除了这些不平 实以待,计谋奸诈之事不会发生,盗窃 事实作为根据,它们就可以重新出现 等,就可以实现没有痛苦的“大同”世 乱贼也不会出现了,自然是夜不闭户, 在人们的面前。 界。在康有为的观念中,天下为公的大 这就是“大同”。 理想毕竟只是理想,它有实现的 同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相对于“大同”社会的理想性,儒 可能性,但没有全部实现的现实性。故 这样的社会“人人皆公,人人皆平”, 家对于“小康”的描述要现实得多。“小 而中国历史上从未实现过这样的理想, “无贵贱之分,无之等,无人神之 康”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在 但是对于儒家来说,由于这种理想被 殊,无男女之异”,每个人都要劳动,并 这样的社会中,“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赋予了现实性的品格,并有历史作为 把劳动所得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公共 货力为己” 社会出现了私有化。计谋 凭藉,因而一定能够把它变成现实,转 财产,以抚养社会的弱者,形成了为公 奸诈之事就发生了,争夺就产生了,战 化现实政治。关键在于,人们必须始终 去私,舍己助人的高尚品德。 争就出现了。面对如此社会现实,就有 抱有追求理想并使之实现的信念,这 相对于“大同”的理想性而言,“小 圣人出来提倡礼义,建立制度,以维护 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儒家知识分子 康”则要现实得多,求稳定,求富足, 这样的社会秩序不至于因争夺过度而 在他们的心中建立起了追求社会理想 生命财产能够得到保护是人们的现实 崩溃。礼义的作用在于“以正君臣,以 的精神,承担了去建立一种合理性的 要求,这也正是对任何一个合理性的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 社会存在的责任,并为之奔走呼号,摇 社会存在基本的合理要求。▲ 度,以立田里”,这就是“小康”。 旗呐喊,在他们看来,通过这样的努力 东方微巨研究中心提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