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应用价值;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2.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阶段等)。 3.研究基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4.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以内)等条件。 (请按以上四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授课形成有效评价标准及体系; —3—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2015年10月——2016年9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2015年10月----12月: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5月----9月: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四、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题小组。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五、保障条件: 首先,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承担过多项省、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组建了由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小组,保证了课题研究任务的层层落实。 其次,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为大学本科毕业,全部是中青年教师,其中既有中学高级教师又有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自如地设计教学方案,而且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准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的保证;且多人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历,其中韩淑玲参与课题《关于农村七年级历史教学激趣策略的研究》,张晓辉主持课题《思品教用激励性评价提高教学实效研究》,韩晶晶主持《初中八年级历史快乐有效学习的探究》,上述课题 —4—
均已结题。韩淑玲老师还主持过“十五”市级课题《建构合作互动创新式历史课堂》,顺利结题。以上课题研究成果均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再次,学校拥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丰富的电教资料和教学资源,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大胆地进行实验和研究,并将给予大力支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