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数学差生及其转化

浅谈数学差生及其转化

来源:吉趣旅游网
浅谈数学差生及其转化

发表时间:2012-01-12T16:56:49.35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6期供稿 作者: 王小虎[导读] 数学差生主要指对数学概念理解难,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差的学生。

陕西省靖边县第二中学 王小虎 一.数学差生及形成

数学差生主要指对数学概念理解难,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差的学生。其中部分表现在智力因素方面,也有部分表现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生,据调查目前智力因素差的不到5%,而非智力因素学生差生则在95%以上。形成数学差生原因很多,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教材编排对落后地区数学差生形成的影响

目前数学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初中教材,虽然目前大多数地区都采用课改后的新教材,然而新的教材对知识点的布局较散,对知识点内知识的表述不详细,无法让学生自学。这套教材对教师要求更高了,然而,即使教师按编导的意思去做,作出完美的备课,试想他能在落后的地区如期完成其构思吗?如果不能完成,那么,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吗?可见这套教材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会带来影响。

(二)学科决定了部分数学差生

有的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准确度不是很高。当然天才是后天勤奋的结果,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完人是很难寻找的。其实,现实生活的确存在一些对数学极不敏感的人,对于这部分人极易变成数学差生。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仍在社会影响极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开放,大学生毕业后可自由寻找自己的空间的现实,部分人特别是文化落后的人们,对于智力投资不感兴趣,注重眼前利益。加上实际生活用到较深奥的数学的地方确实不多,致使家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从而形成数学差生的恶性循环。 (四)懒惰导致数学差生的形成

优生优育的造就了一代新人,然而随着少生的的实施,在许多家庭中却忽视优育这一重要环节。家长们多注重子女的身体健康,却忽视身心健康的齐头并进,导致其子女不断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它们不仅生活懒惰,并且做事,学习都不想动脑筋,从而在数学这门抽象学科上的学习自然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数学差生的转化

目前,一般中学的初中生源普遍较差,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其实小学生源也不乐观。随着学生、家长自主择校的扩大,条件较好的家长都愿将子女送往名校就读。而小学生、初中生的世界观却尚未形成,自理能力差,一旦离开父母,有的在各方面都呈负面发展,当家长意识到后,又将子女带回身边,往往部分子女就难以驯服了,就读于何校,就成为该校的双差生。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当今,学生层次的差异就更大了。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以及数学差生便成为我们教师当今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

(一)改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传统的教育从来都是有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于不同等级的教育,而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具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大多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因素所致,并且某些指标居学生总体的中等水平或中等水平以上,因此教师必须端正教学观,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以上指标就是充分的证据是数学学业不良导致其成为数学差生,还是其他的因素所致,相信这都是暂时的困难。我们知道只要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意识提高了,通过教学的改革,方法的更新,相信这部分学生必然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稳步发展。 (二)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学生教学成绩差和不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的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或由于学习上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累积疑难。不断转化成差生,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随时了解自己的学生,及时发现其学生的薄弱环节,不断帮助学生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不断克服一些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使每个学业不良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达到经过努力,自己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抱负,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数学差生的学习。 三)运用情感,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差生的转化涉及心理学、生理学、教育管理、数学论等各方面的综合学科,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有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学业不良学生、数学差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以此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科学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数学一味地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丢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捷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的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

综上所述,教学中只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生制教,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并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相信每位学生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