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这个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历代有不少诗人为之妙笔传情。 展灯、观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汉朝张灯一夜,唐朝增至三夜,从十四到十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少上街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诗词中自然不乏对这一活动的吟咏。唐朝诗人郭利贞在《上元》诗中这样描绘观灯的情景:“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宋代朱淑真在《元夜》中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声闹春风”。 清代何景明在《元夕怀都下之游》中描述:“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
除了看花灯,吃元宵是元宵 节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少文人墨客连元宵的味道以及制作的过程都有精描细绘。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不但道出当时的元宵是何种馅、什么米,甚至连谁家的粉好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李调元的《元宵》词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他所描绘的是南方元宵节的场景:“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古代,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平日里男女不许谋面,元宵灯节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活动、认识彼此的机会。写元宵情思的诗词不胜枚举,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可谓独树一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红火火的元宵节,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一个文化因子,它和一副副喜气洋洋的春联,一声声响彻年头年尾的爆竹,一篇篇文辞优美的诗词歌赋,构成了饶有雅趣的特色中国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