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x年全市产品质量形势基本概况
(一)产品质量水平。xx年, 全市质量监督抽查重点工业产品7大类53种561批次, 涉及生产企业487家, 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 生产企业合格率为92.81%, 同比上升了0.31%;监督抽查问题发现率为7.7%;不合格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车用柴油、建材、银饰品、木家具、服装棉絮制品等。
(二)产品质量监管。新(换)发工业生产许可证5张。组织检查获得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10家次、责令整改40余项次, 查处资质认定证书超期出具报告案件1起;组织检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20家次, 查处冒用认证标志案件1起。重点开展黑心棉、地条钢集中整治行动、两节两会、农资、电线电缆、汽车及配件、汽柴油、日用消费品、建材产品、特种设备等共计14项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680人次, 检查企业235家, 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51件, 其中查办大要案件2起。建立健全受理登记、批转处置、书面反馈处理制度, xx年12365平台受理投诉65起、举报38起, 理解咨询55起, xx年举报、投诉按时处理率100%, 群众满意率100%。在局网站设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向社会公开质量信息, 录入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数据498条。22家企业获质量信用等级A级以上证书(见附表1), 同比增长17%。
(三)产品质量发展。建立质量(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先后召开会议研究质量工作9次, 安排部署品牌建设、质量考核、市长质量奖评定等工作。完善质量奖励机制, 提请市政府修订了《郴州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 质量奖励从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市财政对质量工作经费保障予以倾斜, 拨付质量奖励工作经费1020万元, 同比增长24%。指导3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 2家企业荣获市长质量奖。开展品牌创立工作, 31个产品获湖南名牌称号(见附表2), 占全省湖南名牌总数的10%, 位居全省前列;新增湖南名牌产品26个, 同比增长30%。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荣获29项全省优秀QC成果, 同比增长52%。深入开展质量月、安全月等形式多样、资料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 发放质量安全宣传资料3万余份, 群众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四)产品质量基础。实施标准化战略项目22项(见附表3), 其中成功申报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共4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2家省级标准化服务业试点经过验收;2项地方标准获得批准立项;1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成功发布;2家企业的2项产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获得采标证书。全市年内新增获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证书160张, 增幅107.4%;新增自愿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69张, 涉及企业(组织)156个, 证书数增幅为114.7%。全年完成220家单位强检计量器具免费检定备案, 检定强检计量器具86617台(件), 强检率达100%, 依法管理计量器具11361台(件)。重点加强电子秤、医用计量器具、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等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对27家集贸市场、231家医疗机构、88家乡镇医疗单位、375个加油站的计量器具实施免费检定, 检定合格率90%以上。指导28家检验检测机构完成管理体系转版、20家检验检测机构实现本事扩项、11家检验检测机构复查换证桂阳县检验检测机构七合一整合工作;全市获资质认定证书检验检测机构88家, 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2家、省级质检中心3家, 年内新增检验检测机构6家。
二、产品质量提升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品质量有待提高。xx年, 全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较20__年下降了1.27%, 问题发现率上升了1.3%。究其原因, 一是部分企业主质量安全意识差, 未认真落实进货验收制度或缺乏检验手段, 也未进行委托检验, 忽视了检验环节。二是企业片面追求利益, 在生产过程中过分降低成本, 生产工艺存在缺陷。三是少数行业发展过快, 使得市场乱象丛生, 原料以次充好。四是部分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不熟悉, 生产过程管理不到位, 导致产品质量偏低。
(二)质量基础有待提高。主要表此刻, 一是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技术人才匮乏、标准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标准化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 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的本事进取性不高, 一些国标行标主要由传统有色金属产业来主导或参与制修订, 标准延伸普及面不深不广。二是县级局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本事明显不足, 部分县局质检机构未延续资质, 大部分县局质检机构未研究本事扩项, 现有检验检测本事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运行机制不活、检测设备投入不足, 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
(三)质量监管有待加强。主要表此刻, 一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电梯故障问题比较突出, 用户投诉较多, xx年电梯投诉127起(同比20__年减少了32起), 主要原因是人机比矛盾日趋突出。特种设备每年以15%以上速度增长, 此刻用设备达19000余台套(不含气瓶), 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共45人, 现有监管力量已很不适应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加的需要。二是执法检查、抽样巡查等日常工作的开展受影响。主要原因是自2020__年底车改后, 稽查支队只保留1台车作用车, 而要承担着北湖、苏仙两区的行政执法及12365投诉举报平台的管理工作, 工作量大面广, 车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开展。三是认证监管力量有待加强。主要原因是市局仅有2名人员, 还担负科技工作;县级局监管人员缺少, 工作基本停滞。
(四)主导产业有待优化。石墨、宝石、电子等产业中小企业大多未建立质量检验室, 全凭生产经验进行生产控制, 存在极大的生产风险隐患。一旦生产原料原因或不可预计的生产事故, 产品质量将无法保证。大多企业科研投入不足, 生产配方、工艺技术停留在最初建厂时水平, 产品质量等级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横向合作, 为了抢夺市场资源相互压价, 恶意竞争, 不利于产业发展。造成产业不优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对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不够, 产业技术指导乏力, 缺少专门的公共基础技术科研机构。
三、对策提议
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个关键, 同时也是一个短板。根据我市实际质量状况, 为全面提升我市产品质量水平, 要着力做到四个抓。
一是抓实主体职责。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也是质量发展的主体。质量出问题, 根子在企业。要推动企业全面履行质量主体职责, 严格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管, 哪个环节发生质量问题, 就由哪个环节的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职责。提议将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 提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 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创立质量创新基金组织, 运用财税等政策鼓励质量创新, 将标准、品牌或者质量管理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专项, 实行补贴。
二是抓质量提升。就是要促进质量提档升级, 大力提高质量供给水平。具体地讲, 就是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抓住主打产业、主打产品, 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要认真研究本地区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 如组织开展区域整治、技术攻关、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逐一提出技术解决方案, 构成拳头产品, 打造知名品牌。
三是抓强技术基础。就是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着力建设高水平的计量基准体系、标准体系、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 提高它的整体水平支撑本事。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平台、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等质量基础平台的政策支持, 建立完善一批质量支撑平台。要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活动, 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要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国标行标的实施主体。
四、严抓质安监管。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职责示范创立工作, 强化企业自主管理意识, 解决人机比矛盾突出问题。推进电梯物联网监管平台建设, 提高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本事。加大老旧电梯治理力度, 建立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制度大修、改造及更新经费筹措机制, 落实大修、改造或更新, 消除老旧电梯安全隐患。建立电梯制造、维保、使用管理单位黑名单制度, 构建以电梯制造单位维保电梯为主的维保体系, 提升电梯安全监管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