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
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
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的对象相当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总之,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于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人发展的影响,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制度化教育在教育史上曾经是突破性的发展。从学校系统的形成至今,教育制度度化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教育制度化实现后,在教育系统之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教育过程以外的干扰,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毋庸臵疑,具有完备学校系统的制度化教育使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与制度化的社会形态相伴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亦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但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不断扩张,其问题日趋显现,尤其是其所具有的划一性、封闭性特征,越来越显得死板、狭隘。
随着教育制度化弊端的暴露,它开始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发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人们在对制度化教育反思的同时,也开始对非形式化、非实体化和非制度化教育的积极探索。非制度化教育主要对学校等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有时也被称为“非正规化”教育。可以说,非制度化教育使任何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方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譬如,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具有教育性质和目的的青年俱乐部,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的教学计划,等等。
一般认为,库姆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目前,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可见,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再从制度化到非制度化的过程,但是,“非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并非是一个简单循环或回复。非制度化教育所针对的是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离开了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使指对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教育。“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有179个国家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幼儿教育,如法国实施了免费的幼儿教育。我国20xx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
纲要(试行)》,20xx年颁布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从教育内容、组织和实施等等方面,指导和规范幼儿园工作,保障儿童的权利。目前,学前教育已基本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保育智能,强调保育与教育的结合,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而且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把学习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性。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使分局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公共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一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长短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时间长短,主要由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基础决定。自19世纪,欧美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以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受教育权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利,1990年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必须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中学教育阶段。目前,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发达国家开始向高等教育延伸。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包括了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实际上,我国的义务教育学制主要以“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为主,尚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但这些地区目前都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使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阶段,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对高级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这使得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表征国家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高等学校开始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走向多样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带有职业教育性质的高等学校,如短期大学、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等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扩展,入学机会的不断增加,大众的教育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纳,并影响着制度化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在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更加关注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
教育具有很强的文化选择功能和融合功能,是实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在方便了人们往来的同时,国际文化的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国际的教育交流,也从高等教育开始向中等教育延展,合作办学、不同国家院校间学分互换跨国教育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纳,并拥有了极大
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加强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加强国家间教育制度的互通性,如学制、学位、学分的认定等方面的互通性,势必有利于国际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汲取,相互影响,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