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有关清明国旗下讲话

有关清明国旗下讲话

来源:吉趣旅游网

  各位教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上星期一我们过了清明。今日,我们来谈谈清明节。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全国汉族和局部少数民族地区过此节日。20xx年,清明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二十四节气比拟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据此来安排农事。清明一到,气温上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扫墓原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晋文公对介子推的悼念。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来,由于寒食与清明日子接近,这个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就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季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在北方,老百姓吃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根据旧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终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别气氛。清明节是人性美妙的一种表现,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通过清明这个节日表达我们对先人和亲人的缅怀和仰慕之心。

  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清明节表达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的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进展的支柱,而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清明节,又叫春游节。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古人有清明春游的习俗,并喜爱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春游”、“放风筝”和“荡秋千”等。

  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气盎然的画卷,可谓心境好、风光新,一派鸟语花香!春游春游当然是必不行少,但大文豪苏东坡却显得非常冷静。他在《东栏梨花》诗里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他告知我们,这美妙的时间固然是令人沉醉的,但人生几何,切莫由于沉湎于此而遗忘珍惜时间。难怪有位民俗学家这样定义清明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春游、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最终,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都不能遗忘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我的讲话完了,感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