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生活情境
师: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游,让我们先行动起来为春游的分组活动做一些准备工作。(出示表格)春游活动中,把我班学生分组如下表:
组数 ……
每组人数 ……
师:表中已知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什么?
生:组数和每组人数。
师:根据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分组呢?
生1:我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可以把我班人数分成5组,每组8人。
生2:还可以分成8组,每组5人。
……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对分组问题的看法,发言非常精彩!那么在分组问题中,我们讨论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我班共40人,即组数和每组人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它们是反比例的关系。
二、在情境中交流,探索新知
师:老师对这次春游活动也有几个设想:(出示改编后的例题)在春游活动中,我班共创建了8个活动小组,每组5人,若要每组10人,则有几个小组?
师:用学过的方法怎么解?
生1:先求出总人数,再根据每组人数,可求出组数。
生2:现在每组人数是原来的2倍,那么组数也是2倍的关系。
......
师:用比例的方法解行吗?为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生1:可以,总人数一定即组数和每组人数乘积一定,它们成反比例关系。
生2:数量关系是反比例的,用反比例的方法来解。
师:(揭题:反比例应用题)有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反比例的关系,我们把这类应用题,称为反比例应用题。我们今天就要来一起研究反比例应用题。
师:用反比例的方法解题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的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它一样.)
生:1.设未知数X。 2.根据比例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 答。(板书)
师:让我们试着用比例的方法来解一解。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就再解一道练习,试一试。(出示练习):在春游活动中,我班共创建了8个活动小组,每组5人,若只能创建10个小组,则每组几人?(用比例解)
(在出示练习后,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一样的,一样的”其中有一个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非常积极,不一会儿就把手举了起来)
生:解:设每组X人。
10X=8×5
X=40÷10
X=4
答:有4个小组。
师:你同意吗?
生:同意。
有几个声音说:是每组4人。
(这个学生一下子红了脸,怏怏地坐了下去。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根本没有想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可不要象他那样粗心啊!
三、让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深化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练习、校对
2、出示练习:在春游活动中,我班共创建了8个活动小组,每组5人,现因活动需要,每组增加5人,则有几个小组?(用比例解)
师:读题,观察发现题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现在每组人数未知
师:怎样用比例的方法解?
生:根据总人数一定,用反比例解。
(在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时,发现极少有人做错,于是)
师:再来看这两道题,你行吗?
[出示:在春游活动中,我班共创建了8个活动小组,每组5人,若因活动需要减少1个小组,则每组几人?(用比例解)
在春游活动中,我班共创建了8个活动小组,每组5人,因活动需要,每组增加5人,则少了几个小组?(用比例解)]
(结果也未对学生造成任何的困扰,然而在课后的练习中,老师发现情况并不乐观,课堂上看起来已解决的问题,在练习中成了“拗不过弯”来的难题。)
......
四、课堂总结
在学了反比例应用题后,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
一、生活情境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一开始,老师就将学生领进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情景来设计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通过这组情境练习,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目的,同时,也为后面反比例应用题的学习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验探索中去。
二、学生在试一试中出现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例题和试一试。其实,在出示练习时,学生的反映已经告诉老师有“问题”,该生在解题中发生的错误,并不是由于受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因为相近的教学情境造成的影响,而这并不是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投入到探索求知的过程中来,上述练习的设计,不具备这个特点,让学生陷入了简单机械的模仿的境地。注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要重其“生活味”,也不能失了“数学味”。此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大胆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让生活情境更丰富,成为教学的“载体”。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笔者充分考虑了让生活走进课堂,希望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重组,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设计例题和练习时,采取了同一种情境。这些设计看起来完整,但数量关系单一,使内容不再具有开放性,课堂上,学生选择、拓展的空间被限制了,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失去了探索、求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给学生多一些来自于生活现实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情境,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真正体会到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的联系。以春游活动为背景,在分组活动的基础上,再设计开发,挖掘引入购物问题,行程问题,使数学活动变得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此外,让学生体会错误产生认知冲突,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新思考,主动寻求理解,获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