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他始终以敬重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神圣职业。在医院,除了临床工作,他还刻苦学习钻研,使他在全面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的同时,还具备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他积极参与医院卒中中心建设,2018年被聘为“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急性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装置首席协作专家”、“国家十三五H型高血压临床协作研究项目研究员”、“河南省卒中学会急诊治疗分会委员”。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一段漫长的治疗过程,病情反复甚至复发的情况经常出现,由此给患者家属带来的经济、心理、精力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郭大夫处处为病人着想,每次接到病人的求助,他都会热心主动帮忙,出钱出力在所不辞。就这样,___坚持以一颗诚信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记在心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___,男,本科,汉族,中共党员,201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7月至今在医院工作至今,现任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工作期间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进取心,熟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过程,熟悉诊断学及内科各种操作,熟练掌握病程记录,会诊记录等医疗文献书写,掌握了各种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从事医疗工作以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在工作中,他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自我加压,勇于担责,始终坚持“让患者痛苦而来,微笑而归”服务和工作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无怨无悔投入到崇高而平凡的医疗卫生事业中,用敬业执着工作态度面对每一个患者,用自己的医术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做一个守护人们健康的忠实卫士。
___,从医十余年,在医术上他精益求精,医德上不断升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心系工作、情系病人,只要病情需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患者面前。
他多次赴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了大量的耳外科显微镜下精细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引进先进的眩晕诊疗理念,提升眩晕诊疗能力,开展的耳石症复位技术,及时有效解决耳石症患者的痛苦。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健康扶贫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及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履行新形势下医务人员社会责任。
在成绩面前___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任何工作成绩的取得都与科室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而任何一项荣誉的获得都是对科室全体人员工作的认可。___时刻提醒自己,医学领域浩瀚无边,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只有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今天早上,我在单位的会议室通过远程教育接收终端学习了小云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小云同志的境界、情操深深地感动了。43岁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村医小云,他身患癌症4年多,仍坚持带病行医,而且送妻子到卫校学医,为群众看病。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党的队伍里有着这样一个为国家为人们坚贞不移无私贡献的优秀农民医生,村医小云心系群众,大局意识极强,即使身患绝症后仍以顽强的毅力穿行在大化的村屯之间,孜孜不倦的救治病人。
他为了帮助山里贫困百姓看病,四处奔走、日月兼行,积劳成疾,但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仅仅是牢骚抱怨、推脱逃避,往往无济于事,难有收效。小云同志的诸多事迹都告诉我们,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耐心。而这正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需的品德要求。
小云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学习他这种对待事业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
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然而,他在18年的从医路上,却表现了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17万次出诊,骑坏7辆摩托车该是多远的路程,这还不算前4年用双脚走过的沟沟壑壑,坑洼泥泞,而他从未收取过出诊费用。
有这样一种程序:在大医院,上班之后,要排队,挂号,还需耐心等待。
另有这样一种方式:一声呼唤,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但听摩托车声响处,便送医送药到床前。 有这样一些收费项目:挂号费,各种诊费,药费。
另有这样一些收费标准:有钱的收成本费,没钱的可欠费,贫困的可免费。
当个别医生把红包装进兜里时,他却把患者多年的欠费单付之一炬。
这一收一付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这是衡量医德医风的标准和尺度。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付诸实践才见医者仁心。
他没忘本,他是用这种方式回报家乡。有他在是这28个村4600人的福份,而他自己的日子却过得十分清贫。进城购药花再多的钱也不心疼,而给家中缺奶吃的孩子只买最廉价的奶粉。他舍小家顾大家,仅靠种地和果树这些微薄的收入免强维持生活,却把大爱义无反顾的奉献父老乡亲,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还是那样有钱没钱一样治病救人。
他就是乡村医生小龙,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医务界的榜样,一名老百姓心中的好人。
我作为一个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深深的为之动容,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再现与弘扬,看到了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品德和追求。作为一名医生,光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我作为一个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的检验工作者来说,更应该学习小王医生的精神。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的思想品德;坚持以忠实服务荣,谋取私利为耻;坚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公平、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秉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宗旨,刻苦专研,忠实服务于病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文明礼貌服务,同情、关心、体贴病人。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学习,通过学习和回顾,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认真履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切检验操作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做好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确保所发出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
我们要把小王医生的精神发扬光大,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努力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为卫生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
闫桂兰,大阿拉街村卫生室一室乡村医生,自从1992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认真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求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她的工作理念,为此,她抱着为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每项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坚持把一腔青春热血献给社会、爱心献给患者,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她认真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为辖区村民建立健康居民档案,宣传儿童计划免疫、加强传染病管理、协助镇中心卫生院入村对本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定期开展体检,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栏对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等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提升村民防病能力。
在诊疗过程中,她严格执行医保政策,规范程序,不滥用药,使农民花小钱就能看病,让村民真正体会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自新冠疫情以来,村医不仅忙碌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工作,更重要的是防疫任务,防控疫情,人人都是参与者。做好登记,科学开展宣传防控疫情核心知识,“不信谣,不传谣”做好卫生室内部消毒工作。村医,作为村民最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特殊时期,积极奋战在一线,主动靠前,参加村口值班,多次参加全区域性核酸检测的采核酸,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
张秋香,女,46岁,后五家子村卫生室村医。在过去的十多个年头里,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她,既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患者排忧解难。
抗击疫情,人人皆是参与者。作为村医的张秋香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基层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现在抗击疫情的形式依然紧张,她向大家宣传非必要不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重要性。她认真负责,积极完成院里交给她的核酸采集任务。张秋香认为能为村民出点力,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她总说:“农民比城区群众看病难,作为一名医生,我有责任为更多的农民朋友解除病痛,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是我的责任”。抱着这一想法,十多年来,不把病人看好,她心里总是不踏实。遇到危重病人需要请他会诊,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黑夜寒冬,她随叫随到,对待病人,总是非常热心、耐心、关心。
特殊时期,她冲锋在前,不分昼夜,招之则来,来之则战。平常时期,她做好本职工作,无时无刻不彰显着白衣天便的光辉。她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所履行着一个村医的职责,默默守护着群众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