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行为涉案金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即为刑事案件,否则为治安案件。无论刑事还是治安案件,行为人都有赔偿受害人的义务,属于民事案件范畴。根据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解释,诈骗金额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可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并可从严惩处。特定情形下的诈骗行为,如针对大众、救灾、赈灾、残疾人等的诈骗行为,将被从严惩处。
法律分析
诈骗行为只要涉案数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就是刑事案件。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按治安案件处理。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就追究其法律责任来说,不是民事案件。但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治安案件,行为人都有赔偿受害人的义务,这一块属于民事案件范围。
法律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和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拓展延伸
诈骗犯罪的法律责任及刑罚措施
诈骗犯罪是指以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诈骗的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法律对诈骗犯罪的刑罚措施进行了规定。一般情况下,诈骗犯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罚金,并可能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具体刑罚的确定会考虑被害人的损失、犯罪人的主观恶意以及犯罪人的前科等因素。此外,对于特别严重的诈骗犯罪行为,法律还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如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诈骗犯罪的法律责任及刑罚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诈骗行为涉及刑事案件标准,不达标的为治安案件。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治安案件,行为人都有赔偿受害人的义务,属于民事案件范围。根据相关法律解释,诈骗数额较大、巨大或特别巨大将从严惩处。诈骗犯罪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和罚金,并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律的严格执行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六十七条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十二条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二十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一百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