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的造句有:各村传统娱乐节目,如狮子舞、大头娃、小车、高跷、旱船、抬阁、抬桩、扛桩、竹马、八音会、武故事等,除在本村和邻村活动外,还都要到乡、镇会演比赛。还有一位七旬老人以戏曲人物扮像不顾危险踩着高跷在前面开路,让人既佩服又担心。
高跷的造句有:雄狮高跷闹十五,传统花灯绽元宵。兴高采烈观灯会,全家上阵灯谜猜。鞭炮响起锣鼓敲,人潮如流瞧社火。窗辉映着团圆影,笑声传出甜蜜情。愿友元宵节合家欢!少林会、小车会、舞龙、耍叉、高跷、腰鼓、秧歌等多种表演形式,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的表演一次次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拼音是:gāo qiāo。 注音是:ㄍㄠㄑ一ㄠ。 词性是:名词。 结构是:高(上中下结构)跷(左右结构)。
高跷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高跷gāoqiāo。(1)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二、国语词典
双足缚于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游戏,旧称为踏跷。也作「高趫」。
三、网络解释
高跷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2006年5月20日,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高跷的成语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蹑跷担簦 高高在上 唱高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蹑跷檐簦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跷足抗手 跷足抗首 跷蹄蹑脚
关于高跷的词语